我们的“十四五”丨文化长歌绽芳华
2025-10-16 17:22:24 世界浙商
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点亮一方水土,激荡一方心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让文化越来越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
如今,文化之“文”的每一笔都渗透进之江大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文明价值观浸润人心;各类文化惠民场所点亮城市乡村;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艺人才群星闪耀;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对外文化传播的良性生态体系得以构建……
五年来,浙江一路踏歌而行,唱出了一曲余音绕梁的文化之歌。
以价值力量提振精气神
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最美人墙”再次在西湖边筑起安全防线。今年,这支镌刻着城市文明基因的队伍,全新升级了“闸开式”3.0矩阵,并成立“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邀请市民游客参与,让“文明守护”从“观看”变为“共创”,共绘文明图景。
这道街头的亮丽风景,是浙江各地文明成风尚的一个缩影,蕴含着文化的力量。
杭州将推出礼让斑马线3.0版本,以“礼让生命通道”整合构建首个“礼让+”品牌矩阵;宁波实现了公园广场“席地而坐、裤子不脏”;温州以“爱心伏茶”为特色品牌,让人人都参与文明创建……如今,全省有礼品牌矩阵逐渐成形。今年5月,浙江在保持11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基础上,又新增8个县(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至此,全省已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24个,居全国前列。
凡人善举、文明有礼的背后,是深远持久的精神力量。
浙江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不断拨亮精神的灯塔;浙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在省域层面首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全面吹响溯源的号角。
让理论指导实践,又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周而复始。如此,党的创新理论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浙江省社科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载体,我们挖掘凝练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所作重要讲话、指示形成的‘金句’立项‘循迹溯源’专项课题19个,推出《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等一批具有浙江特点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五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传播也随之跟进。从深化“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到浙江省委宣传部统筹指导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省级主要媒体在重要版面和时段开设“第一视点”专栏,以及打造“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和“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等,理论认知被融入接地气、有感染力的大众话语,用生动鲜活的表达讲述新时代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与时俱进厚植文化土壤
浙江积极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图为西湖景区里机器人上岗为游客售货。记者 潘海松 摄
浙江素有“人文渊薮”之誉,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质独特。
这五年,浙江深入研究阐释浙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浙江启动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今年上线的数字化文化基因图谱,首次系统、全面对“浙江文化有什么”进行解码;浙江还组织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迭代“非遗双创服务平台+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机制,推动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结合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浙江与时俱进、探索实践,让展示文化形象的金名片愈发闪亮、让讲述文化创新的故事更加动人,培植出深厚的文化土壤。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电视剧《藏海传》、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越剧《新龙门客栈》等一批浙产精品涌现,叫好又叫座。2024年“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
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浙江累计接待全域旅游人数达3760.3万人次,同比增长7.3%。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拥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文化产业平台能级提升,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出海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7.2%。
文化人才,不断壮大。通过重点文化人才引育行动,文艺名家、新峰人才培育项目等,浙江筑巢引凤,吸引优秀人才,让“文艺浙军”的影响力和实力日益凸显。
这五年,浙江还成功举办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以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等重大文化活动,展现出浙江文化发展的“满园春色”。
文艺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坚持以人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五年来,浙江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百姓的“文化会客厅”越来越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因文化而变得更有质感和温度。
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标拔地而起,重大文化项目仍在持续布局。目前,浙江已初步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目标。
这五年,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
于2022年9月启动的“文艺赋美”工程,浙江是提出该工程的首创省份,通过音乐、戏剧、曲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的全门类供给,从城市社区到乡镇田野,从零星试点到全域覆盖,各类文艺活动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满足着人们个性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文艺赋美”工程将不断推动品质再提升、场景再迭代,形成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浙BA”,以篮球为媒,串联起城市友谊、地域文化、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等,成为全民参与、跨越圈层的城市文化现象。省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浙BA”让竞技的激情与文化的韵味共舞,让消费的活力与科技的创新交融,最终成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城市的“欢乐节”。
2024年,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一年多来,一批乡村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收获点赞:“‘文化特派员’来回奔忙,让村里变了样子。”
文化绵绵,意蕴悠长。在浙江,文化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生活,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时代力量。展望“十五五”,浙江将继续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走深走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