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土特产如何闯市场?

2025-05-27 20:12:54 世界浙商

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其中台州有11个产品上榜,涉及蔬菜、水果、茶叶等多种类别。台州的土特产,是如何一步步走出田间地头,通过“名”“优”培育,闯出更大天地的呢?

建立产地市场

外拓销路 苦练“内功”

5月14日上午9点,路桥区金清镇红茄产地市场,贩运户罗永法正在自家档口忙碌着。分拣、打包,装好箱的红茄当天下午就会被运往宁波。“每天都要运一次,多的时候一天能运一万多斤,送往宁波、杭州等地。”罗永法说。

除了罗永法,其他商贩的档口也在迎接一波又一波来售卖红茄的农户,现场结钱、多少不限,这样的模式让农户们觉得很省心。“我在这卖了十几年的茄子了,不管量多少,他这里都照单全收。”“我自己卖那么多茄子要卖到什么时候去,送到这里多省心啊。”农户们说。

路桥红茄,果皮薄,肉质松软,营养丰富,在金清种植已达30多年,因品质优异,获省农博会金奖。经过多年发展,现有种植户1400户,种植面积超过7000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红茄目前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土特产。

产量上去后,为了让红茄“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金清镇建设了红茄产地市场,每到收获季,大量的红茄从种植大棚汇集到这里,通过初步的筛选、打包后,统一发往杭州、宁波、金华等省内各地。经统计,在全镇范围内,种植红茄且通过市场进行销售的农户约842户,约占红茄总种植户数的60%,市场内红茄的日进出量达20多万斤。“一方面,种植户把茄子运到这里比较方便,基本半个小时就能到,如果运往杭州等外地,大部分种植户办不到。另一方面,这么多的茄子,在我们本市肯定难以消化,运出去之后,销路就打开了。”红茄产地市场负责人杨仙程说。

“金清红茄产地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了金清红茄以及其他农产品的一个批发集散中心,可以说依托金清红茄市场的存在,进一步实现了金清红茄产业链的闭环发展。”金清镇农业农村和水利办公室工作人员杨亚妮说。

勤拓市场的同时,也要苦练“内功”。金清镇与农技部门合作,以更高标准建设大棚红茄示范基地,同时,定期对种植大户进行培训,推广新技术以及良种的覆盖,提高农产品品质。“镇农办和合作社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培训,教大家怎么栽培。现在红茄都是嫁接的,7月份的苗木数量已经定好,等8月份就开始栽新品种。”金清镇新联村党总支书记陶仙邦说。

路桥红茄这次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增强了当地“土特产”闯市场的信心。下一步,金清镇还将红茄纳入“金港大农”品牌建设当中,以品牌为带动,继续将红茄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我们的品牌效应,能够不断地把我们的红茄继续往外推广,拓展市场。通过品牌的带动,提升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金清镇副镇长何杰说。

“农户+企业”产品深加工

提升品质 拓宽市场

同样上榜省名优“土特产”的温岭小洋薯,则以“农户+企业”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销路,提升产值。一大早,坞根镇的小洋薯种植大户赵宗良就来到自家田地干活。手起锄落,圆润饱满、个头匀称的温岭小洋薯便一一被翻了出来。

温岭小洋薯俗称“小种洋芋头”“小土豆”,虽然个头小,但品质细腻、糯,食味佳,颇受市场欢迎。赵宗良种了八亩温岭小洋薯,他告诉记者,今年,小洋薯在迎来丰产的同时,价格也大幅上涨。“小土豆一年可以成熟三次,但是我是种两季的,一亩地产量有3000斤。今年小土豆价格可好了,上半年收购价都十几块一斤,我都是送到厂里面去的。”

赵宗良所说的“厂”,是坞根当地的农业企业——台州墨梵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这里引进了筛选装置、净水系统和包装系统等多种设备,“灰头土脸”的小洋薯在车间转了一圈,出来后变得干干净净、大小均匀,极大地提高了销售品质。

公司还将小洋薯深加工成净菜,这不仅将小洋薯的保质期从2天延长至6个月,还创新了食用形式,拓宽了市场半径。“现在的销售渠道挺广的,我们的小土豆品相好,口感比较软糯,基本上在江浙沪地区就能消耗光了。我们在其他的省会城市也有代理,整体来说小土豆还是卖得蛮不错的。”台州市墨梵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战亭说。

“以前农户的销售是困难的,外地客商进来之后,他收购的量比较少。墨梵公司成立之后,我们的销售渠道打开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变高了,目前我们的小土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收购商越来越多,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坞根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潘志满说。

销路拓宽了,价格自然也就慢慢涨上来了。“原来小土豆说是有点土,现在小土豆变成黄金豆了,销路没有打开之前,我们当地小土豆一斤的价格只有三四块的,现在基本上都是六到十块。”张战亭说。

下一步,坞根镇将进一步扩大小洋薯种植面积和品质,让土特产有更广阔的市场。“通过招引农创客返乡创业,建立小土豆加工厂,延伸我们的产业链,提升小土豆的附加值,同时增加种植面积,保证小土豆市场价值更加稳定。接下来我们将联合省农科院和小土豆龙头企业,一起研发我们的小土豆的脱毒苗,使我们的种质资源更加优秀,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坞根镇副镇长王蒙晓说。

探索“火山茶+”模式

产业融合 共同发展

“海岛上面有茶的不多,火山上面有茶的少之又少。海岛加火山加茶的,全世界目前只发现三个,一个是韩国济州岛的火山茶,一个是印尼爪哇岛的火山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玉环岛的海岛火山茶,非常独特,非常稀缺。”浙江龙额火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招水介绍道。

生长在火山岩缝中的茶树富含人体稀缺的微量元素,有“长寿茶”的美誉。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代代传承的非遗技艺,让玉环火山茶声名远播,两次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年度“中国好茶”展示。这几年,玉环在不断提升火山茶品质,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将茶叶文化与文旅模式相结合,促进名优土特产多元化发展。

走进大麦屿街道的火山茶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青翠的千亩茶园,采茶的工人们穿梭其间,巧手翻飞下,竹篓里渐渐堆起了嫩芽。

这些嫩芽,被送到了茶园脚下的炒茶坊。伴着松木燃烧的清香,炒茶师傅郭占成用古法杀青。“这是以前的老古法,但现在我们都是用机器了,一天茶芽要采好几百斤,肯定炒不过来。”郭占成说。

从采茶到制茶,火山茶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生产线。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基地负责人林招水积极探索“火山茶+”的模式,让小小茶叶与不同的产业融合,共同发展。“我们今年结合玉环文旦特色,创新推出了火山文旦花茶系列产品,包括火山桂花茶、火山玫瑰花茶等,丰富了火山茶产品线。同时,我们突破传统茶饮边界,研发了火山喜茶系列,将火山茶与咖啡、牛奶完美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火山茶咖饮品。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延伸了火山茶产业链,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饮产业结构,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林招水说。

林招水还创新生产了火山茶文旦酥等点心,不断探索火山茶的可能性。同时,将火山茶与旅游结合,游客可以在茶园里观光、采茶,形成互动性较强的观光农业项目。“火山茶基地每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同时还带动了大麦屿露营、餐饮、民宿等旅游业态的发展。”大麦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丛林说。

记者从台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台州共有16条土特产全产业链纳入省级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库,数量全省第一,总产值今年预计突破300亿元。42个产品入选省级名优土特产名单。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强化项目带动力,进一步培育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矩阵建设,提升台州特色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