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晋川:优化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勇立潮头

2025-11-04 17:18:48 世界浙商

图为杭州市滨江物流网小镇航拍图,该小镇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十五五”时期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史晋川认为,关键在于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创造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十五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站在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史晋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十五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五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根据世界银行2025年发布的最新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需达到13935美元。2024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35万美元。可以预见,中国已经踏上了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如果把握好重大战略机遇期,通过“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我们将跨入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跨入高收入门槛后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仍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而民营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强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底,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5500万户,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一批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创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大显身手,这让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立足“十五五”的基本定位和规划要求,我认为民营经济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科技创新领域。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的规模和强度上持续领跑,已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2024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也从62.4%提升到90.9%。这表明,民营企业正加速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技术驱动型行业,创新动能不断加强。当前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制高点,科技创新已从经济发展的“辅助变量”升格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导向、高效的研发投入等优势,可以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核心作用。

二是在对外开放领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加快布局全球市场,成为我国外贸主力军。在对外贸易上,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韧性与活力,这既来源于它们在新产品、新业态以及关键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也源于能及时感知海外市场变化,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设立海外机构等。“十五五”时期,民营企业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冲锋队”,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面临着做强做优的新机遇。

三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营经济不仅实现了经济“量”上的增长,也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重因素,实现了“质”的飞跃,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主体,进一步优化了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优化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记者:今年5月20日,我国首部专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再次明确,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制度环境在民营经济发展中为何如此重要?

史晋川: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直接目的是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间接目的则涉及满足职工福利、推动全社会发展等。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制约,企业能否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直接影响它的产品以及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是制度环境的制约,作为一个社会性组织,企业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必然要和消费者、其他经营组织、政府产生关联,受到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的“软约束”。而“软约束”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

近几十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近几年在总量、结构和创新等方面都遭遇了一些挑战。首先,民营经济总量扩张的趋势有所放缓、投资势头有所减弱;其次,民营经济在结构优化上也不太顺畅。部分民营企业纵向升级困难,横向竞争加剧,产业分布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再次,民营企业创新的空间和活力有所减弱,体现在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的增速放缓,导致创新比较分散,创新突破的不确定性提高,推高了创新成本。

民营企业遭遇诸多挑战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制度环境仍不够完善。比如,阻碍民营经济产业拓展的制度壁垒仍然存在;在市场监管政策调整上,缺乏对市场预期的前置引导,以及落地执行中缺乏有效沟通。这些都影响了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无论是《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还是《建议》中强调法律和制度保障,都是把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实践中总结的有效做法等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实现对民营经济从政治承诺、政策支持到法律保障的重大跨越,为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安心发展营造更为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从根本上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浙江民营企业何以勇立潮头

记者: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近年来,浙江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您认为,浙江在“十五五”期间应如何持续发力,更大程度地发挥民营经济的特色、资源和优势?

史晋川:浙江的民营经济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浙江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改革,突破旧体制,在全国率先从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成长的格局,并让市场逐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改革所形成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五五”时期,浙江要持续优化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紧扣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生态,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让民营企业既能勇立潮头,更要“永”立潮头。

一是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不仅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约束、监督政府存在的一些越权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既可以用相关法律管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同样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约束政府行为。

二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立法环境,加快研究修订相关基础性法规。近年来,浙江出台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下一步,地方各级政府应多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声音,根据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持续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细化《民营经济促进法》中的相关条例,并确保落地实施。

三是夯实保护民营合法权益的司法环境。要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严厉打击侵占民营企业合法产权的行为,严格依法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建立健全企业涉产权冤错案件的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错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最大限度减少对民营经济这一微观主体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设立合理的容错空间。

四是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政策治理要让位于法律治理,做到政策及执行稳定、连续、一致。提高政策公信力,体现政策真扶持、真落实。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壁垒,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五是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要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议题发声,这也是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的关键。

【专家简介】

史晋川,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教授。曾获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第二届中国农村发展优秀研究成果奖及省部级学术突出贡献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