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杭甬再唱“双城记”
2025-10-20 18:21:50 世界浙商
在人形机器人“新风口”,杭甬双双按下“加速键”。
日前,全球顶尖机器人企业齐聚杭州,共话产业发展新机遇。杭州率先提出,拟出台国内首部具身智能机器人地方立法,为产业提供制度保障。另一边,行业“顶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造访家乡宁波,引发外界对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关注。
工信部此前定义,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当前,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浙江产业创新的“新引擎”。作为浙江“双子星”,杭州和宁波又将如何协同跑好这条“新赛道”?
宇树科技机器人格斗秀。资料图
人形机器人,杭甬动作频频
10月15日,全球机器人“空降”杭州。一场重量级论坛,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如期举行。
“就在两天之前,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这是全国首创的具身智能产业地方立法实践,也是国内首部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性法规,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规范、可预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会上透露。
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竞赛”的当下,杭州率先立法护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标志着杭州在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下好“先手棋”,才能抢占“智”高点。姚高员说,杭州的目标是成为让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机器人产业链工业产值达150亿元。根据制定目标,四年之内(到2027年),杭州机器人产业链工业产值将实现翻倍。
同为浙江“双子星”的宁波,近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是不断“加码”。
“老乡见老乡,背后有文章”。日前,从宁波走出去的科技“顶流”,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回到老家,与宁波市市长面对面畅聊。双方不仅相谈甚欢,更是直接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宁波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应急机器人产业集群总体目标,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原则,携手打造智能应急机器人产业园、组建智慧应急与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积极拓展机器人场景示范应用,实现双方战略性共赢共融发展。
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谈到,希望双方锚定合作目标,细化落实各项举措,合力并进、携手共赢,在智慧应急机器人等细分赛道上,打造一批广受市场欢迎的标志性成果,培育做大产业规模,形成更加紧密、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
王兴兴也回应,期待与家乡的合作,要“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图源视觉中国
“双子星”如何协同发力?
在浙江,杭州和宁波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都有着深厚基础、独特优势和坚实底气。
人形机器人产业,被杭州定为五大未来产业重点赛道之一。目前,杭州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研发、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拥有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超过200家,涌现出了一批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出货能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势必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为此,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杭州已提出打造“三个地”的目标:机器人技术攻关的先行探索地、机器人产业集聚的生态最优地、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最佳开放地。
具体来看,杭州已经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到2027年,引育全球头部整机企业3-4家,培育冠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在制造、文旅、巡检、医疗、应急、物流、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形成30个以上行业应用示范场景。
宁波的底气,则来自其深厚的制造业根基。机器人产业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将形成更为牢固的合力。
截至目前,宁波全市已拥有整机人形机器人企业6家,核心零部件企业220家,5家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中大力德、宁波韵升等宁波企业已进入宇树科技供应链,未来有望形成“整零协同”的本地闭环。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宁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519.3亿元,同比增长17.2%。
如今,宁波已是国内少有的全面布局了机器人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的城市。在机器人本体制造环节,这里同样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整机全品类。
一方侧重研发“大脑”,一方侧重制造“肢体”,杭甬“双城记”将进一步协同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生态。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两座城市正在不断“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