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轮摇篮”到“宝藏猎手”,海岸线背后的深蓝产业
2025-09-01 15:43:54 世界浙商
沿着蜿蜒的海岸线,一艘艘万吨级国际巨轮静卧碧波之间,如钢铁巨人般蓄势待发。而在它们脚下的深海,一群“嗅觉”灵敏的水下机器人悄然出动,深入海底,追踪着热液的轨迹,探访沉睡亿年的资源宝库。
这里,是浙江,是面朝太平洋、背靠长三角的“蓝色门户”。海,是它的基因,也是它的未来。你眼前看到的,不仅是巨轮的摇篮,也是中国深蓝经济的核心现场——
焊接精度达毫米级的智能车间、让船舶在12级风浪中岿然不动的“定船神针”、为巨轮进行“绿色手术”的修船坞,以及能追寻矿产踪迹的机器人“宝藏猎手”……
海面造巨轮,海底寻宝藏。沿着绵延海岸线,我们走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这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聆听一场人、技术与海洋的深度对话,见证东海之畔,一个海洋大省如何向深蓝落下未来的锚点。
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工人。受访者供图
全球深海巨轮的“摇篮”
在碧波荡漾的舟山群岛南部海域,一座面积约二十个西湖大小的六横岛,正以蓬勃的船舶产业活力吸引着全球目光。码头上,数万名船工与百余位国际船舶公司代表日夜忙碌。
这座充满“国际范”的小岛,已成为现代化船舶工业版图的“黄金坐标”之一。世界头部船舶公司豪掷“亿元订单”,请“舟山师傅”造一条船,在当地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8月中旬,一艘即将交付的橙红色巨轮,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这是舟山为挪威老顾客——库娜森航运集团建造的穿梭邮轮,搭载了先进的DP-2智能定位系统。
舟山为挪威船东建造的穿梭邮轮。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输入经纬度,船舶如同被‘铁锁’固定,12级风浪中晃动距离不超过1米。”该邮轮总建造师贾永伟自信满满地说。从钢板切割到最终试航,每艘这样的“海上城市”都需要经历1000多个日夜的精心雕琢。
走进智能造船车间,科技的力量令人震撼:全自动切割机如裁纸般精准分割厚重钢板,工业机器人通过三维扫描实现毫米级焊接,还能用高温火焰“熨平”每一处焊接变形。
“智能系统的焊接精度比人工高出60%,更让工人远离了传统焊接的职业病风险。”一名船工指着成品说道,这个自动化操作间,可以容纳500公斤重的零部件,得益于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同样也能提升60%。
高端船舶建造师们在讨论施工细节,为穿梭邮轮试航、交付做准备。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在中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造车间,加拿大客户定制的高端捕鱼船,正在赶制,可用于珍宝蟹、樱花虾、象拔蚌等高价值水产捕捞。这也为舟山普陀船舶企业开拓北美及国际高端渔船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码头上,一艘“MSC地中海邮轮”驶入后,工人们便开始为它进行“增高手术”——通过加高货桩将载货量扩增1232标箱。同时,也有许多船舶选择在这里进行“绿色变身”:安装脱硫装置、更换节能螺旋桨,或是进行船体彩绘保养。
为响应全球环保趋势,引领行业绿色发展,舟山积极引导船企开展绿色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创新研发。在国内首创推出《舟山绿色修船企业规范条件》,树立绿色修船示范样板企业。超高压水除锈、机器人喷涂等创新技术,让这里成为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际巨头的首选维修基地。
“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这不仅是浙江人的自豪,也生动诠释了舟山在全球高端船舶领域的重要地位。
作为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舟山辖区聚集了多家大型修造船企业,拥有年造船700万载重吨、年修理万吨级以上各类船舶3000艘的生产能力,年修船数量占全国比例40%以上,其中外轮修理量占全国45%以上,占全球20%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全球修船企业十强中,舟山独占五席。围绕着修船企业,周边也集聚延伸出维修零部件、船务代理公司、海洋研究所等产业链上下游。绵延的海岸线上,一艘艘万吨巨轮点缀其间,勾勒出高端船舶产业的蓝图。
高端船舶建造师们通过长梯登上邮轮工作。受访者供图
探秘海底资源的“宝藏猎手”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海底同样吹动AI浪潮,进行着另一场“惊涛骇浪”变革。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中,高温热液自海底喷口涌出,溶解了大量矿物离子。随着海流的扩散,这些物质在海水中绘出一片羽状的奇特景象,仿佛揭开了海底宝藏的序幕……
这一根“羽毛”,也是科研人员的“寻宝地图”。东海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正在训练海洋机器人成为“宝藏猎手”,通过探测热液羽流来寻找海底矿产物质与特殊生物群落。
海底热液羽流源头。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研发一套算法,通过羽流找到‘冒烟’的源头。”东海实验室海洋机器人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产斯瑜解释道,一般来说,喷口附近的矿藏丰富,找到“海底火山”的喷口“黑烟囱”,就相当于寻到了海底宝藏的踪迹。
不过,因为根据洋流不同,羽流形状结构也不同,通过羽流找到“冒烟”源头的并不是件容易事。
“海底寻宝”背后,离不开海洋机器人的助力。“机器人携带传感器,我们称之为‘嗅觉’。”产斯瑜指着一个橙色鱼雷形机器人介绍,该款无人无缆型自主水下机器人可以实时获取羽流流场和化学信号并进行路线规划,实现热液羽流的搜索、追踪和定位。
科研人员正在介绍鱼雷形机器人,可用于追踪热液羽流。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也就是说,借助灵敏的“嗅觉”,在大范围空间内,机器人通过闻海水“气味”,就能捕捉判断独特气味来自于哪里,从而顺着该方向找到矿产富集的海底“黑烟囱”喷口,然后通过GPS导航返回。不需要地毯式搜索,追踪更加高效。
依托于自主研发的算法,聚焦深海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东海实验室在海底羽流研究这一领域达到国内新进水平,当前正朝着可变形、小型化机器人的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
从海底水域至地层表面,具备3000米级深潜能力的“海蜇号”移动探测平台,可进入幽暗深海区,采集海底地层岩心、海水、宏生物等样品,为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调研和底栖生物分析提供支撑。与此同时,移动探测平台的地层钻探机器人及固定式探测平台的智能钻取与勘测装备,能够探索地层内部更多奥秘。
科研人员介绍海工装备海工装备深海保压岩心测试分析系统工作原理。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有天然气的区域,岩土的力学性能有所不同,通过样品的CT图也能分析资源情况。”在东海实验室海洋机器人中心博士后盛超武看来,中国南海海底储量巨大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是深海中的能源新秀,拥有巨大价值。
在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这一产业集群中,作为研发单位的东海实验室处于产业链中上游,通过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合作机制,与多家科研所、企业存在合作,共同推进深海探测装备的发展。除海底资源勘探外,还涉及海底管缆运维、海底地形监测等领域,为海底环境的维护提供支撑。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大盘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要挖掘这片蓝色领土,海工装备的研发必不可少。“未来,希望我们的算法,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的深海装备,能够探测更遥远的海域。”这也许是浙江海洋科研者的共同的期盼。
朝“海洋强省”迈进,触摸深蓝未来
在舟山定海区,有一所特殊的“移动科普馆”——“大洋号”科考船科普教育基地。这艘我国自主研制的4000吨级科考船,屹立于海浪碧波之中,承担着海洋综合探测与科学研究的重任。在其未执行出海任务时,则化身科普馆供群体参观学习,安静诉说人类挑战深蓝的壮阔故事。
背倚大陆、雄踞东海,浙江虽陆域面积仅10余万平方公里,却拥有超过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丰饶的海洋资源,为浙江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0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也落户舟山。
造船工人在进行船体彩绘。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在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海图强”的战略指引下,浙江推出了一系列“海洋强省”组合拳,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同时,“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教科产融合机制不断完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突破海洋高端装备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如今,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浙江已形成完整的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以舟山、宁波、台州为核心,其中舟山定海区和普陀区是产业核心区,象山县和三门县专注船舶修造,岱山县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及配套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从区域发展来看,舟山作为全省主要造船基地,各项造船指标对全省贡献率最高;台州和宁波地区船企新接订单量创2012年以来历史新高,增速领跑全省。通过实施“链长制”和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浙江已构建起“1家百亿级、2家五十亿级、15家十亿级”的船企梯队。
停在舟山六横岛沿岸的船舶。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目前,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浙江企业承接的订单已覆盖13种,订单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中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全省船舶行业共完工船舶565.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5.9%。船舶工业总产值614.9亿元,同比增长23.6%。从细分行业看,船舶制造实现产值310.9亿元,同比增长30%;船舶修理实现产值187.5亿元,同比增长15.4%,稳居全国第一;船舶配套出口产值连续6年稳步增长;海工装备产值连续第3年保持翻倍增势,增长119.2%。
浙江省经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跻身国内船舶工业强省行列。届时,产业产值规模将突破800亿元,造船完工量突破700万载重吨,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比重力争达到10%,修船量占全国比重保持40%,公务船艇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35%。
浙江蜿蜒的海岸线,绵延的不再只是钢铁巨轮与机械臂的工业图景,更是一条由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交织而成的蔚蓝征途。它用科技的尺度丈量民生的温度,以深海的深度标记创新的高度,在奔涌的潮头刻下浙江向海图强的时代坐标——一场人与海的共生共荣,正从东海之滨,驶向深蓝的未来。
设计制图:胡祥宇
设计制图:胡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