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此“青绿”,解锁浙江“逐绿”密码

2025-08-18 19:18:45 世界浙商

八月的湖州,层峦叠翠,碧水如练。驱车驶入,扑面而来的不仅是盛夏的绿意,更是一股澎湃的绿色动能。

昨日,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落幕,但关于“绿水青山”如何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与思考,仍在持续发酵。

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 张剑/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浙江积累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科技创新如何为绿色发展持续赋能?面向未来,浙江又将循着怎样的路径逐绿前行?

绿水青山间的浙江实践

“湖州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8家、绿色工厂7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4%……”

在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开幕式上,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亮出一个个数据,清晰勾勒出绿色转型足迹。

时光回溯至2005年。面对“卖石头”还是“卖风景”的抉择,湖州安吉余村毅然关停矿山,踏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湖州,绿色低碳生活指数达到98.2,首次跨越生活方式广泛绿色转型的阈值——这意味着,绿色已从政策倡导渐变为市民的日常选择。

安吉县的110千伏城北变电站 浙江省科协供图

“当年的安吉曾面临严重污染,许多树木濒临枯萎;而现在,这里兴起了众多民宿和新业态,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大会上分享着他眼中的浙江变迁。

从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杭州、湖州、丽水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浙江大大小小的地方。

近年来,浙江创新推出“五水共治”“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无废城市”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此外,浙江还出台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修复项目监管机制;首创环境准入制度集成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水权交易制度;发布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

杭州太子湾 应炘航/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前,浙江加快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风光电、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50%,走出了一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浙江路子。

如今在浙江,绿色低碳已经成为新风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社会影响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着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

打开微信小程序,搜索“湖州生态身份证”,一个装点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logo的绿色界面跳了出来。点开应用,里面显示有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18个应用。

湖州“生态身份证小程序截图

这张“生态身份证”,是湖州基于个人和企业身份信息建立的生态数智账户。用户一键授权绑定后,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可自动换算为“减碳量”和“绿币”,用于兑换权益或享受公共服务优惠。

湖州“生态身份证”的出现,正是浙江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2025绿色低碳大会上发言中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绿色变革的核心引擎。而在浙江,这一理念早已转化为扎实的实践——

杭州市建成碳监测网络,该网络涵盖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点、1个碳汇站点和24个中精度站点,实现全域覆盖,以科技赋能精准监测,为城市低碳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杭州生态风景 赵艺乔/摄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将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制度创新有机融合,形成了“标准化核算—多场景应用—制度化保障”的递进模式,为全国及其他地方开展GEP核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台州市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蓝色循环”模式,实现对塑料废弃物‘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

当下,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正持续迸发,一幅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携手共筑绿色未来

“我去过浙江许多地方,蓝天碧水常驻,空气清新宜人,在这里,绿色低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每一步。就像我这次入住的酒店,处处可见绿色环保的温馨提示。”Hi China 工作室环保国际志愿者王倩对记者说。

来自尼日利亚的王倩,已在浙江生活9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认同。

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 张剑/摄

此次在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上,她作为代表之一,向全世界发出《共筑绿色未来》倡议,其中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不应仅被视为环境约束,而应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除了“倡议”,实际上,浙江此前已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021年6月,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具体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今年1月正式施行的《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中,提出要完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等制度。

然而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浙江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高能耗产业升级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杭州市生态风景 赵艺乔/摄

大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认为,通过倡导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起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需在负荷端深度挖掘其灵活性,包括对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并与绿色电力形成双向互动,以此破解转型难题。

面向未来,鲁玺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诞生二十周年,在浙江实践中验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价值,借倡议也向全球推广这一中国方案,贡献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此外,倡议还呼吁建立起畅通的全球绿色低碳合作链条,摒弃贸易等壁垒,促进绿色技术、产品自由流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与供应链,助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种子在湖州破土,二十年后,这一重要理念已经成为指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巨树。当全球目光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浙江的“逐绿”前行,正以生动的实践,回应着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呼唤。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