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秒变智能体创新实验场!浙大博士团定义“无人直播”新范式
2025-05-23 15:15:42 世界浙商
2025年被业界公认为“智能体(AI Agent)落地元年”,人工智能从工具化应用迈向自主决策的“超级智慧管家”阶段。杭州——这座以创新活力为鲜明底色的科技之城,正站在创新前沿,引领智能体技术从概念构想走向产业实践,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协同边界。
在这场创新风暴中,杭州一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20万同时在线的“数字员工”为支点,探索智能体人机交互新前景、新范式。
一知智能访谈视频
一、前沿探索:智能体从概念照进现实
最近,一知智能创始人兼CEO陈哲乾正带领浙大系博士团队如火如荼地升级“浙大先生”——浙江大学旗下的深度融合智能体。“我们要为它打造全新数字人形象,进阶多模态交互平台,后续相关技术将与浙大联合对外开源。”
据悉,“浙大先生”本地化部署了DeepSeek V3、R1 模型,基于 CARSI资源共享平台,覆盖教学、科研、生活等全场景,第一代版本已于2025年2月面向全国829所CARSI联盟高校开放共享。
浙大先生智能体广场
一知智能聚焦探索的智能体是什么?你或许不了解概念,但一定听过它的“传闻”。
智能体是一种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系统,以大模型为基础,依据感知结果,自主地进行规划、决策,进而采取行动以达成特定目标。多模态技术与垂直领域优化将进一步扩展智能体应用边界,降低“幻觉”风险,提升专业效能。
譬如,AI智能体平台Manus,曾因注册码被爆炒至10万元、长期处于“一码难求”状态,近日宣布面向全球用户开放注册。
特色智能体在杭州也悄然“花开遍地”。杭州市卫健委推出了全国首个专注于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智能体“杭好梦”,市医疗保障局打造了智能体“依保儿”,市公安局推出AI社区民警“警小爱”,以及人社专家“小灵光”、旅行达人“杭小忆”等等。
“‘大模型+智能体’重构产业逻辑,有望突破各行各业人机交互边界,开启‘智能体经济’时代。”陈哲乾说,“譬如,当一知智能的直播大模型升级为智能体形态,如同为数字人装上自动驾驶系统,可独立思考、决策,打造出真正的无人化直播间。”
二、浙大系创新底色:多模态交互升级智能体
探本寻源,为什么一知智能有底气走在科技创新前沿?
最初的锚点是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所。作为国内首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之一,该所汇聚了何志均、潘云鹤、陈纯、吴朝晖等多位院士领衔的学术力量,深耕人工智能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前沿,持续向学界和产业界输出兼具理论深度与落地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
再看一知智能,顾名思义一问便知、知行合一,是人机交互技术和浙大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知智能核心产品图
从创始人的背景特质来看,陈哲乾身上洋溢着鲜明的科技基因,不负刚刚斩获的“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之名。
陈哲乾是浙大本科直博生,2015年进入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所,仅用2年就“超量”完成了博士毕业的硬核要求——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包括3篇国际顶级会议及期刊论文,期间也曾多次率队征战国际AI赛事。
一知智能团队
从核心团队来看,一知智能是一支典型的“浙大系”创业团队,自带“学术派”底色、“创新力”标签。
2017年,还在博三的陈哲乾收到了浙大师兄——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国成的创业邀请和2000万天使轮融资。在热血和懵懂的情绪中携手人工智能所的博士“战友团”创立了一知智能。
两年后,校企共建的浙大·一知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成立,50余名浙大博士硕士科研团队组成强大的技术后盾,一知智能一跃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拥有大型AI实验室的服务商。
短短几年,一知智能“浙大系”的创新底色愈发浓厚,迅速发展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取得50余项国家专利,打造了全栈自研多模态人机交互及生成式AI技术的核心“护城河”,形成了AI营销、AI销售和AI客服三大智能体核心场景。
三、“亿”元经验谈:技术派如何跨越“死亡谷”
技术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中间隔着产业化的“马里亚纳海沟”,陈哲乾团队也曾面临“空有技术却找不到场景”的困境。
“作为技术派创业者,我的经验来自于至少花了一个亿踩过的坑。”回顾七年创业历程,他总结出“血与火”的经验。
经验之一:商业化优先,做“能砍树的斧头”,而非“完美的斧头”。
“我们有一把很锋利的技术斧头,但不清楚到底该砍哪棵树。”初创期,这群尚未毕业的浙大博士对市场一无所知,挤在一间小办公室,什么产品都想着试试,甚至靠算法外包“续命”。
几次碰壁后,陈哲乾从小爱同学、天猫精灵、Siri等智能助手的“人工智障”现象找到灵感,坚定选择深耕人机互动场景,并从智能外呼切入互动营销领域。
为加深场景理解,陈哲乾在第三方营销公司体验了两天客服岗位——抱着电话打到嗓子冒烟。“没过多久,我们将论文中的语音交互算法转化为AI外呼系统,制造了第一个‘杀手锏’”。
结果证明,相较于传统短信和人工电话,AI外呼的到店转化率分别高出37%和20%,且百万级用户触达时间仅需几小时。这一突破迅速赢得了雅诗兰黛、欧莱雅等美妆头部品牌青睐,单日AI电话触达量突破数十万次。
经验之二:聚焦垂直场景,让技术壁垒转化为商业护城河。
明确应用场景之后,陈哲乾开始琢磨让AI工具实现实时、真人感的互动营销,前瞻性地布局了数字人、大模型等技术。
一知智能数字人云播运维
2023年,当数字人需求与日俱增,AIGC产业“热辣滚烫”,一知智能厚积薄发、捷报连连。
这一年,一知智能初代数字人上线,自研AI营销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太一”诞生,一知智能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成立,首批进站博士后瞄准研究“多模态驱动的高性能超写实数字人生成技术”。
一知智能太一大模型
“数字人主播加上直播大模型,我们用2%的成本就实现真人转化率。”陈哲乾说。
如今,一知智能20万名“数字员工”服务超1000家品牌直播间,覆盖20个行业60%头部客户,特定营销场景转化率提升300%。2024年实现营收突破2亿元,估值超10亿元。
四、杭州生态赋能:从“孵化器”到“实验场”
从一知智能的成长轨迹,可以看见杭州堪称“强效催化剂”的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
陈哲乾回忆在萧山信息港小镇的“成长体验”。萧山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投资真金白银“砸下”A轮4000万;商务局为数字人新产品牵线搭桥区内潜在合作品牌,获得首批种子客户;辅导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中国视谷”建设的核心引领区之一,萧山区以政策“组合拳”打造“全程陪跑”营商环境,成为杭州“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理念的一大缩影。
站在智能体落地元年的风口,杭州加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塑造杭州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发展优势。
近年来,杭州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聚“链”成“群”,让一个个新质生产力“着力点”连点成网,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元谷、中国飞谷、中国云谷等产业地标“五谷丰登”,拓宽了未来产业新蓝海。
当下,杭州这座城市正化身智能体“超级实验场”。
3月,杭州城市大脑推进会正式吹响建设杭州城市大脑3.0的号角,向超大城市智能体“进化”,让杭州迈入“AI智办”时代。
4月,《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提出建设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数据共享高地、应用首发地,培育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和示范应用。
为完善产业协同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杭州今年也将以“八大行动”推动视觉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打造世界级“中国视谷”,为智能体创新提供全链路生态“试验田”。
“我觉得杭州最好的点就在于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陈哲乾展望:“未来,我们将拥有百万乃至上亿名数字员工,重新定义人、机、商业的关系。”
当技术理想根植于杭州创新沃土,这场由人机互动延伸至智能体的技术变革,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成长叙事。它见证着杭州以“生态孵化器”与“创新实验场”的双重身份,逐渐孕育无数足以重构全球商业逻辑的变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