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机遇更广阔
2025-05-23 10:31:13 世界浙商
本届中东欧博览会首次推出魅力中东欧展区,以“书、艺、画、印、游”五大板块汇聚了文化、体育、旅游、出版、时尚、教育、艺术等人文交流领域的展品,展示中东欧各国文化风情。 记者 林云龙 董旭明 摄
5月22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首日,中东欧商品采购签约活动便创下24.9亿元采购额。波兰牛奶、保加利亚护手霜堆满展台,来自斯洛文尼亚的乐队在人群中演奏……最引人注目的,是展馆内国别的增加——除了中东欧14国,还有英国、法国、德国等9个“非中东欧国家”的商品亮相。
这是一场“中东欧+”的盛会。加号,不仅意味着更多的伙伴,还代表着更多合作方式、更多机遇、更高的合作能级。
“十年前,我们只敢想怎么把中东欧的红酒卖到浙江;现在,连跨国企业都来和我们讨论,怎么通过中东欧布局欧洲市场。”宁波帝加唯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薏的感慨,道出了这场盛会的深意。作为连续四届参展的“全勤生”,陈薏的“购物车”从波兰牛奶扩展到保加利亚保健品,她的企业见证了中东欧商品在华渗透率的飞跃。
从看得见到摸得着
本届中东欧博览会,展览正从单纯的“展示”向更丰富的“体验”升级。
刚踏入中东欧博览会现场,一处充满童话色彩的“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展厅内,地面和墙面布满了几何形的图案,游客只需戴上VR眼镜,便可以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旅程。这是来自匈牙利的虚拟现实科技馆VR公园。
“很多人觉得VR技术发展受限,但其实还远远没到终点。”该项目的中方合作团队负责人贾斌说,目前许多VR公司把目光局限于游戏领域,事实上,VR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景还有很大应用潜力。
匈牙利在VR领域起步较早,在内容开发中更加注重以精美的美术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的故事设计留住观众,这也将是国内VR体验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4月,奥乐奇境VR乐园宁波熊出没欢乐港湾店完成试运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匈牙利VR乐园在中国的首家门店。
“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中东欧博览会。”来自北马其顿的玛瑞纳此次参展,带来了尚未上市的健康食品,如蛋白棒、麦片等,供消费者品尝。
这些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全程未添加任何糖分,而是以果干来保证口感,让消费者在摄入蛋白质、胶原蛋白的同时,既能享受美味,又不用担心长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这和我们的产品非常契合。”她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次展会,寻找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打开中国市场。
在塞尔维亚展区,“毛孩子”样式的包装产品格外吸睛。“中国家庭中的宠物猫狗,很多已经步入老龄化,所以宠物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但是国内的配套产品还不够完善。”宁波保税区八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袁昉说,国内的宠物产品主要以刚需食品为主,保健品产品仅占1%左右,市场发展空间极大。
他指向展柜,塞尔维亚宠物保健品品牌Vetplanet Doo与顶尖的兽医学院和研究机构合作,主要生产宠物营养补充剂和补充食品,原材料100%纯天然,不含转基因生物,对于犬类、猫类等小动物非常友好。
今年上半年,该品牌作为试点,进入宁波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还签署了中国区域战略合作暨全权营运商授权,这也是塞尔维亚原装生产的宠物保健品产品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从贸易往来到规则互认
来自斯洛伐克的展商Vladimir,这次除了参展,还计划去宁波舟山港走走看看。“中东欧是中国进入欧洲的窗口,而浙江是中国开放的窗口。”他从合作伙伴那里拿到了一张物流航线图——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5个港口开通海运航线,去年集装箱运输量达到78.6万标箱。这条“黄金水道”,让企业看到了从中东欧出发布局亚太市场的捷径。
数据印证了这份热情:2024年,浙江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827亿元,其中自中东欧国家进口达到197.5亿元,比2021年增长64%。今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468.4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进口50.6亿元,同比增长13.5%。
贸易往来只是第一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张海燕分析:“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焦虑中,中东欧成了‘缓冲带’——中国企业通过它学习欧洲规则,欧洲企业通过它顺畅供应链。”
开展首日,借助中东欧博览会平台,“跨国药企对话浙江”活动在宁波举办。百时美施贵宝、萌蒂、爱施健、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等近20家药企中国区负责人参会。省卫健委、省药监局、省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参会,在圆桌会阶段,就跨国药企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回应。
有参会企业跟记者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深入了解浙江的相关政策,也能让相关部门了解跨国企业最新的科技。未来,企业将加大在浙投资力度,引入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助力浙江构建可持续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参与到浙江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行动中。
规则互认的突破,为“中东欧+”更添一把火。
开展首日,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对话会在宁波举行,中东欧商品输华“绿色通道”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会上宣布,保加利亚西红花、克罗地亚金枪鱼获准输华。截至目前,中东欧相关国家已有126种农食产品准入,累计注册3430家境外农产品企业。
近年来,随着准入评估制度不断优化、通关效率大幅提高,波兰琥珀啤酒、拉脱维亚鱼罐头、塞尔维亚李子干等越来越多中东欧美味涌入中国市场,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这是中国市场对中东欧的诚意,也向全球市场发出了“欢迎”的讯号。克罗地亚一家参展商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期待:“现在,我们想让浙江消费者能吃到‘海里最新鲜的那一口鱼’。”
从卖商品到织链条
在主宾国斯洛文尼亚展区,蝙蝠飞机已不是第一次参加中东欧博览会,但仍然吸引了众多客商驻足。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在中国江苏投资设厂,此外,宁波投促部门正积极与企业接触,借力浙江的低空经济发展,探索更多的商业机遇。
这样的“双向赋能”已成常态——
浙企三花集团在波兰投资的2家企业,分别生产汽车零部件和家电零部件。投资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5亿欧元;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提供700多个就业岗位。
“过去我们输出商品,现在输出生态。”浙江省商务厅负责人点明了中东欧合作的跃迁。
“这个是我们主推的几款泳池机器人,它们搭载智能识别、遥控光通讯等创新技术,可适配多种泳池场景,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自动化清洁服务。”首次参展,宁波博尔富泳池设备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希望能通过中东欧市场拓展欧洲高端消费场景。
“这正是我们要的智能企业。”保加利亚客商Ognyanov介绍,他还和英国的商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次来参加中东欧博览会,他不仅想要采购中国技术先进的产品,还想把中国的智慧解决方案介绍到欧洲更多国家。
一组数据可以勾勒“织链条”的成功:截至2024年底,欧盟企业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500多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欧直接投资近1100亿美元。中欧投资合作已进入“双向快车道”。
除了工业科技,美食区飘来的香气,则让“中东欧+”的合作多了烟火气。
5月21日下午,作为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序章”,“舌尖上的相遇—中东欧美食与‘味美浙江·百县千碗’人文交流活动”在宁波老外滩启幕——主办方打造了百人长桌宴,长桌上,浙江特色美食与中东欧风味佳肴错落摆放,雪菜黄鱼的鲜香与匈牙利牛肉汤的浓郁交织,红膏炝蟹的咸鲜与巴尔干肉肠的醇厚碰撞……
“这些商品背后是文化认同。”张海燕说,“当浙江家庭用波兰牛奶做双皮奶,中东欧客商喝龙井谈生意,产业链就有了情感的黏性。”
从商品到技术,从港口到人心,这场盛会早已超越贸易,成为“机遇”本身的代名词。
当“中东欧+”的朋友圈持续扩容,浙江正在证明: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共同成长的沃土。在这里,每一次握手都能织就新的纽带,每一次对话都在书写未来的答案。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