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浪潮中选准赛道加速突围 杭州大步迈向“硅谷天堂”

2025-05-23 10:29:44 世界浙商

杭州科技新锐力量破圈,还在续写新故事——

迪拜投资机构办起了专场对接,杭州25家数字科技企业亮相,开启中国科技新锐企业与中东市场深度对话;杭州专门成立了孵星未来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首个未来产业孵化器白马湖实验室新能源与海洋能源硬科技转化平台即将发布;大科学装置杭州极弱磁场加速“沿途下蛋”,零磁医疗装备产业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在全国35家省市医院验证应用……

一群人努力捅破创新“天花板”,背后是一座城科技梦想的升腾。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考察时为“天堂”杭州注入了新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这些年来,杭州牢记殷殷嘱托,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选准人工智能等赛道加速突围,坚定地奔向“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强脑科技体验官、原残疾人运动员倪敏成用仿生手写下“创新浙江”。记者 陈晓驰 摄

干好难而正确的事

小米忙碌的生产车间,每76秒就下线一辆汽车。一台台来自易思维(杭州)科技公司的工业视觉传感器,在生产线上就完成了对透明零件的检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易思维是一家长期在杭州“蛰伏”的企业。早在2018年,杭州市投资促进局邀请市民票选有较强科技基础和创新性的“小而美”好项目,易思维与安脉盛智能、飞步科技等初创企业一同入围。在时间的见证下,“小而美”的企业茁壮成长,变成创新链产业链上的佼佼者,折射出杭州坚定长期主义抓创新的定力。

对待科技创新,杭州“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理念一直没有变。一批新锐科技企业火爆出圈后,杭州随之推出的“3个15%”政策,彰显了大抓科技创新的城市意志: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达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超强定力与真金白银加持,杭州放开手脚搞创新。今年杭州将升级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不看企业体量、不看营收规模、不看盈利与否、不看人才帽子,而是以处于科技创新前沿、有望突破底层技术、技术改变产业发展格局等为考量,给予企业一定的高层次人才认定名额,“企业认定,政府认账”。

杭州科技创新的突围,并不是只凭一城之力,而是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

“对于杭州来说,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更加需要长期主义的坚韧。”杭州市副市长章登峰介绍,近年来,杭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首个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试运行、第二个大科学装置杭州极弱磁场加速推进主体开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达33家、省实验室达7家,已系统构建“1+2+33+7+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与此同时,杭州还在推动未来科技城争创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国家实验室基地群……

科技力量的持续出圈、多点突破,让杭州创新能级一跃而上,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居全国第四、连续3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

 

零磁医疗设备在浙江投入临床前期研究。资料图 受访单位供图

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节点

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杭州企业游得更欢了。

“杭州走在大模型研发前列,作为一家算力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新华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久前,企业推出大模型一体机,实现从14B至671B规模的大模型单机推理及单机训推一体服务,满足客户不同场景下的智能化应用需求,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依托于人工智能领域软硬协同的企业梯队,杭州向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进发。

按照杭州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将建设浙江新型算力中心等智能算力集群,并通过“芯机联动”“芯模联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模拟芯片高地、全国高端芯片设计和智造高地。

企业是杭州强大的创新主力军。杭州以超100万家的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且创造了“3个80%和3个90%”的特征:80%的市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全社会研发投入约80%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技术交易额90%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我们要用好这个优势。”章登峰告诉记者,杭州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关键一招,就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关键节点,构建政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火爆出圈后,董事长朱秋国在公司里仍被同事们称为“朱老师”。这几年,这位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带领学生练就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本领。在杭州,仅是浙江大学,就有超80%的本科生参加过各类产学研创新实践,催生了名扬四海的创业“浙大系”。

鱼儿要畅游,海洋如何更广阔?

“杭州要做创新的大容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大容器中的各类资源要素要实现优化整合,就需要重塑生产力布局,给各类主体创造科技与产业耦合的大舞台。

频频出圈的杭州新锐科技企业,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这是杭州重塑创新力和生产力市域布局的结晶。未来的杭州,要唱好城西城东“双廊记”:城西科创大走廊发挥创新策源主阵地作用,城东智造大走廊发挥工业发展主战场作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联动互促的格局。

已有企业初尝“果实”。随着机器人技术突破和需求爆发,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亟须扩大生产空间。位于智造大走廊范围内的白马湖一带,一片数万平方米的厂房已改造一新,将帮助企业提升产能,加速机器人产业化。

 

今年春晚,宇树科技十几个人形机器人身着秧歌服、手持红手帕登上舞台,与舞蹈演员们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场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企业供图

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不久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团抵杭,其中一站便是参观香港成果转化中心展览。自2023年杭州市政府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杭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备忘录》后,两座城市开始互设创新平台。香港设在杭实集团科创中心的香港成果转化中心,已有诚镌科技、3DSleep中国等项目入驻。

杭港相互借力,是杭州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一次强强合作。眼下,杭州正构建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成果来杭交易、转化和应用。

从源头上为创新松绑。从2020年开始,我国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浙江大学成为首批40家试点单位之一。实际上,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杭州一直在探索自主转化孵化、专利授权许可等模式,还支持高校院所按照“先试用后付费”的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小微企业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从平台上为创新赋能。几个月前,西电杭州研究院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获得杭州市认定,当中心了解到一名科研人员想将车域通信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后,便邀请专家评估将项目落地,还与吉利研究院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这样的概念验证中心,是杭州打通“基础研究、概念认证、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的关键一环。为了将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就近集聚,杭州还构建了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如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已依托西湖大学在云创镓谷孵化一批“西湖辈”的科技新锐企业。

从转化上为创新加速。“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杭州构建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核心支撑运营平台,已上线了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大模型内的科技成果池扩容到了超80万项,范围覆盖全球,可以通过AI快速筛选高价值成果,还能预测超10万家企业的125万项潜在需求,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每一次成果转化的精准助跑,都是杭州科技领域“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生动写照。坚定长期主义抓创新、促转化,蛰伏的科技力量终将苏醒。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