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著名企业家徐娣珍——她眼中这样朴素的经营方法论
2024-07-11 12:28:11 世界浙商
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浙商正从草根时代迈向卓越时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寻见自己的确定性?《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问道卓越企业”系列活动第三站——对话慈吉集团其创始人、董事长徐娣珍女士。
“女神”“粉丝”面对面,对话金句频出
腾达建设董事长叶丽君
在交流环节,腾达建设董事长叶丽君直言徐娣珍女士是她的“女神”,并在现场提问徐娣珍多次创业心力从何而来?短时间进入新行业且快速发展对人才队伍要求极高,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强军,她是如何做到的?
徐娣珍对此并不藏私,关于多次创业话题,她表示,迈入新行业需要有决心,决定之后“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咬定不放松,“永远创业在路上,必然是要付出百倍辛苦,锻炼百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来不是我比别人强,只是我比别人辛苦、比别人心态好。跨行一定是更辛苦的,但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我也得到了更多成长。
“我是只有小学毕业,但我一直和我的员工们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她说起2002年参加首届杰出女性创业成就国际展示会暨女性创业与世界经济论坛时的一件趣事,她作为发言嘉宾拿下一等奖,有不少人闻声而来向她请教,她说不出答案,却仍镇定表示她需先去趟洗手间,回来后回复他们,“我没有上洗手间,而是在洗手间里致电一位很关心我的领导,说明我遇到的情况,领导给我解答,我就回去给他们解答了。”
“我的起点低,路走得艰辛,但我掌握方法,我拥有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顾问。”徐娣珍说。
此外,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话题,徐娣珍也以她摩托车时代时给销售的高销售压力与高回报为例,“我钱给到,压力也给到,方法看着‘土’,也先进。”但她也表示,“你们不要向我学习,跨行业辛苦且风险很大的,只能上不能下。”
省政协办公厅干部袁楚凡
省政协办公厅干部袁楚凡毕业于浙江大学,他说,虽浙江大学优秀青年创业者众多,也一度走出过大量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但近来因国内国际的诸多不确定性,出现许多躺平言论,“作为青年创业者,应该如何与时代转折下的不确定性共存呢?”
对此,徐娣珍首先抛出一个观点——乱世出英雄,“关键是心不要太凶,白手起家,小小成功也能带来成就感,带着这样的成就感,再去走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个脚印,成功率更高。”她以食堂部长的儿子举例,他是普高、二本学生,学的是环保专业,毕业后创业做“垃圾分类”,从前规模很小,但心态很好,一年营收仅数万也在坚持,而今,迎着政策之风,这家企业的年营收一跃达到十数亿元,“不要眼高手低,向高新科技方向创业空间巨大。关键是,如果要做,就要坚定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耀有光集团董事长助理李子怡
耀有光集团董事长助理李子怡今年刚毕业,父亲是耀有光集团董事长,光环之下,她仍有许多迷茫,此行也向徐娣珍寻求建议和勉励。
徐娣珍说起她的传承之道:“我始终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必然是超过我们这一代的,你们的优点是文化程度高、视野广阔,但缺少企业家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指挥员工也需要智慧与方法。交班循序渐进不是父母不相信子女,而是我们希望子女能够更稳健、更成功,而不是挫折。”在徐娣珍看来,接棒是担当、是责任,是血性、是勇气,“青年强则国强,接下接力棒,必须想人所想,建立起强大的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成为接班人的核心。”
浙江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陈铁军
浙江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陈铁军对二代接班时企业内关系处理问题怀抱困惑,他问:“年轻企业家的威信与企业的老同志们如产生摩擦冲突,应当如何解决?”
徐娣珍表示,只要目标一致,观点即便不同,最终也仍会走到一起。
“这是一个奇迹”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听完整场酣畅淋漓的分享,对其冲击力极大:“一是徐董(徐娣珍)致力于办教育的大情怀。她创业近半个世纪,9次跨业、3次转型,最终将一生的追求落脚到教育,这在民营企业家群体中,格外值得敬佩。百年大变局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基础又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最长线的投资兴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办什么样的教育,育什么样的人才,是决定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期待着慈吉教育品牌,能让尽责进取、探索创新精神在教育环节的养成,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
其二,徐娣珍作为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典范,也让刘亭印象深刻:“回望她的来路,起起落落、磕磕绊绊,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她始终坚韧不拔,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其中所凝聚的精气神,就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大力倡导的‘守正创新’,即弘扬‘四千精神’的守正,与时代共进的创新。”
“其三,徐娣珍与女儿女婿的顺利传承,也给我一种信心和期待。听了胡圆圆与韩鑫豪的发言,朝气蓬勃、沉稳踏实,满满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徐董作为“功成名就”的前辈,却依然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能够给予年轻人足够多的历练乃至试错的机会,这样的传承状态是极其理想的。”刘亭谈到,当前正值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接班和崛起的阶段,“塔尖交棒”不断上演,“慈吉集团重在人文精神的事业传承,能够给浙商群体带来良好示范,也必将为浙江民营经济的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提供强劲和不竭的动力。”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正厅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占恒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正厅级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占恒说起他前些年也曾到慈吉调研,这次再见,依然受益匪浅。他围绕三个关键词谈了谈感受:
一是震撼。校园大气、整洁、漂亮、养眼。从硬件上说,都是品牌桌椅、寝具,全空调、全地暖,细节上都是圆弧形的,即便与先进国家学校比较,慈吉设施也是一流的。从软件上说,名校长、名师资云集,还有30多个外籍教师,体现了教育家办教育的宽广视野。
二是信念。教育关系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大家都十分关注,办好教育是天大的难事。民营企业办教育不容易,办好更不容易,而作为一位仅仅小学毕业的女企业家办教育,还办得如此高质量高水平,堪称奇迹。这离不开徐娣珍董事长对教育的热爱、理想、信念和情怀。
三是智慧。他常思考一个问题,即学历、知识、文化、智慧的相互关系,有学历只能说有知识,但还不能说有文化、有智慧。文化和智慧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磨难甚至苦难。这一点在徐娣珍董事长身上得到了验证。
“她15岁辍学打工,干过石棉、运输、服装、摩托车等九大行业,三次跨界转型,47年创业史,25年办学史,对办企业,办教育以及对员工,对子女,对家庭,对社会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既敢想敢干,又知进退维谷,与大时代与时俱进,涵养了过人的智慧,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令我敬佩。”郭占恒说。
浙江省工商联原正厅级巡视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
浙江省工商联原正厅级巡视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关心关注观察慈吉集团多年,说起徐娣珍的创业故事,更是如数家珍。他回忆起2003年徐娣珍在上海医院刚做完大手术,因摩托车相关认证手续,挂着引流袋请他帮助约访相关部门负责人,让他至今印象深刻。“那位领导当时把我责怪了一通,说早知如此提前说一声就是,何必如此?”他慨叹,如此场面,谁能不感动落泪?
在郑明治的印象里,徐娣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会创业、特别善创新、特别有智慧、特别肯奉献的企业家,“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浙商精神。”他着重说起他所见的徐娣珍的智慧——
早年间,上海正开外贸洽谈会,徐娣珍想去见见世面,却又没有证件,被保安拦下,徐娣珍答:“来时太匆忙,证忘在宾馆了。”保安一琢磨,确实有企业家的范儿,遂放行。而后,又有人问她来找谁?徐娣珍想着活动是上海外贸局主办的,便托词表示她来找局长,孰料对方真将她领去见局长。彼时,局长正在与一位国内知名专家谈事情,问她从何而来?她答自己从慈溪来,恰好那位专家说起前两天刚去过宁波,并顺势问起她为何而来?徐娣珍随机应变,直言是否能帮助公司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摩托车生产设备。而后,在专家的帮助下,成套设备便进入了慈吉。
“徐董(徐娣珍)还有许多见大智慧的小事情,我都记得很牢。”郑明治说。
青春常在,何止百年?
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亦是感慨万千,“在我的脑海里,给我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优秀女企业家,徐董(徐娣珍)不是唯一,却也是数一数二的。为了办好企业,一手托着药袋,一手拿着办事材料去找相关部门负责人,让我极其感动。”
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
王永昌评价徐娣珍是一位有眼光、有格局、有智慧、有故事、有气派、有勇气、有胆识、有温度的女企业家代表,他坦言自己并不长于书法,却曾为她题字——“商海花木兰”,“但今天,她又‘刷新’了我对她的印象,商海已经无法完全表达她了,我想,她是‘教育世界的摘星者’。”
在王永昌看来——
徐娣珍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她有火的性格、火的风格、火的情怀,无论走到何处,都传递着正能量,给人以温度、亮度与热度。
徐娣珍是无限心力的典范。她创业的47年,就是她的心成长壮大、心力持续释放的47年。生而为人,体力有限,而心力是无限的,“她的成功是用磨难写就塑造的,这是优秀企业家成功的关键,要经受克服磨难,唯有心力。”
徐娣珍是有战略定力的企业家。在很多人不太理解,甚至反对她投资教育时,她毅然投身并一做就是25年,且还要做下去,这是一种战略思维,“这与培养学生也是贯通的。培养战略,是教他们要做对的事;而传授战术,则是教他们把事情做对。”
徐娣珍是一位有智慧的女企业家。唯有学习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大与小的辩证关系、适应环境与创造环境的辩证关系,均是金句频出,“中国企业家必须拥有超出一般人的智慧,才有可能做大、出彩。”
徐娣珍是一位充满大爱的浙商女杰。教育是智慧的传递、爱的激励,没有奉献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爱的誓言、爱的情怀、爱的智慧。办企业只是一家企业,但教育培养千万人,未来不知将产生多少企业家人才。”
教育是百年大计,但王永昌却觉得百年也还太短,他说:“青春常在,何止百年。”
聘任徐娣珍为浙商发展研究院企业家导师
颁授“浙商高质量发展观察点”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艳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