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慈溪,越跑越快

2025-10-30 16:22:11 世界浙商

高铁慈溪站,距离通车又近了一步。

10月28日下午,在位于慈溪坎墩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站房及相关工程TYZF-7标段施工现场,随着一台旋挖钻机启动机械钻头开钻第一桩,高铁慈溪站站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项目预计将于2027年底建成。

高铁慈溪站站房工程首桩开钻。受访者供图

“高铁一通,黄金万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民生福祉和加速产业升级,高铁已然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性引擎。

GDP接近3000亿,城市排名常年位居全国百强榜最前列,慈溪人对高铁的渴盼由来已久。从无到有,高铁站能为“浙江第一强县”带来什么?打造宁波北部现代化交通枢纽,“轨道上的慈溪”又将如何提速?

“桥城门户”长啥样?

硕大的工程示意图上,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通苏嘉甬高铁)好似巨龙,斜卧在长三角的心脏地带。右手指向加粗显示的慈溪站,慈溪市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中心主任高峰难掩兴奋。

“我们是通苏嘉甬高铁全线单体投资最大的一个车站,包括站房及站房地方配套工程在内,施工中标价为10.78亿元。”高峰说,客运铁路站的建设直接反映一座城市的能级体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作为全国百强县中为数不多还没有高铁场站布局的城市,慈溪站必须造出特色,造出水平,尽可能让市民游客都满意。”

慈溪站位于坎墩街道三塘横江以北、浒崇公路以东,与慈溪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6公里。站房采用线侧下+线正下式设计,车场规模为2台6线,主体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同步实施的站房地方配套工程则约3.1万平方米,包含综合换乘中心、中央拱门连廊雨棚及地面涉铁道路。

高铁慈溪站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设计理念上,慈溪站以“桥城门户、水韵客厅、站城融合”为核心理念。透过3D效果图,一座深度融合慈溪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高铁站显出轮廓——

中央拱门连廊雨棚的退晕肌理设计,采用逐层退台、曲线过渡的层次处理,形成自然韵律,呼应慈溪围垦历史;

立面横向纽带设计寓意连接站、城、水三大要素,象征“连接未来、联系远方”的交通纽带;

站房北侧则将设置采光带“光谷”,衔接中央拱门雨棚形成视觉通廊,并为未来连接沪杭通道预留扩建空间。

在高峰看来,高铁站不只是单纯的基建项目,更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门户。网约车怎么进更合理,智能化设施怎么和车站设计融为一体,有限的场地资源又要如何实现集约利用……“我们多次走访先进城市学习取经,希望可以在站房建设环节就把全龄友好和资源节约等理念融入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宁波市域铁路与高铁换乘核心节点,市域铁路宁慈线将垂直下穿慈溪站站房中部,与高铁形成十字交叉换乘。规划中的市域铁路余慈11号线也将接入该站。高铁新城的规划更是早已完成。众多工程叠加,让高铁慈溪站背负了更多使命,也为高铁站房建设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

“慢不得,也急不得。先把功能性的项目做好做扎实,然后再把更多内容填充进去。”施工现场,高峰憧憬地说道。

轨道上的慈溪

掏出手机,打开程序,施工现场,慈溪摄影师沈斌煊展示着他用日记形式记录的高铁站变迁:6月27日、9月15日、9月25日……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今年,我已来过工地6次。大家都希望高铁慈溪站可以早日建好。”他兴奋地说。

对高铁的渴盼,埋在每一位慈溪人内心深处。背后,更是一座县城对高能级交通的孜孜以求。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境内唯一的交通大通道是329国道,客货运输全靠汽车,大宗工农业原料与产品需用汽车驳运到余姚火车站进出。撤县设市以后,交通成为慈溪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铁路。

余慈铁路。资料图

1986年4月,慈溪县专用铁道筹建办公室成立,筹划兴建余慈铁路被列入宁波市重点工程。1997年2月15日,全长13.7公里的余慈铁路开通试运营,成为浙江第一条地方筹资建设的铁路,也结束了慈溪不通火车的历史。

余慈铁路起自萧甬铁路蜀山站,止于慈溪横河。这条货运专线,为慈溪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

“对慈溪铁路而言,不仅要保吞吐量,更要拼服务。”慈溪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3月,慈溪市铁路管理处并入慈溪市交通集团,并完成公司化改造。此后,该公司创新发展运输一体、运贸一体等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成为综合性物流企业。

相比客户单一的货运铁路,高速铁路对一个县域的发展引擎作用无疑要大得多。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刘佳婕长期研究高铁经济。她认为,高铁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拉动效应是立体的、多维的。

“高铁不仅可以大幅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还能显著降低旅行的时间成本,这就为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跨域流动提供了机会。合福高铁开通后,福建武夷山不仅游客激增,茶产业也借机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跨越。”

在刘佳婕看来,高铁站的建设给予了慈溪一次重新定义自身发展路径的机遇,“以文旅为例,人流、资金流的涌入将帮助青瓷文化、徐福文化、山海生态等慈溪在地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大数据显示,今天的慈溪与宁波的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互动最为密切,超80%的人口流动集中在宁波市内,此外,慈溪与上海的科技产业协作也十分紧密。区域内的快速通勤无疑将助力慈溪更好桥接宁波优质要素,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慈溪高铁站建成后,不仅将结束慈溪无高铁的历史,慈溪到上海的铁路通行时间更将缩短至35分钟,有效拉近慈溪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距离。”高峰表示。

宁波市域铁路宁慈线加快建设。受访者供图

圈层性、一体性是都市圈经济的显著特征。通苏嘉甬高铁和宁波市域铁路宁慈线的推进,还将为慈溪由县域经济迈向都市区经济铺平道路。

“我们是从宁波来到慈溪创业的,这两年已帮助很多慈溪企业改进了管理制度,现在‘单子’都有点来不及做。”在慈溪乡镇开展管理咨询类服务的创业者朱先生说。

轨道上的慈溪,越跑越快。2022年11月正式开工后,宁波市域铁路宁慈线(慈溪段)目前总体进度已超80%,8个盾构区间全部贯通,5座地上车站全部封顶,3座地下车站主体完成,预计2026年底开通运营。

“枢纽”已不远

伴随慈溪站站房项目开钻首桩,一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大图景呼之欲出——以高铁、市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交通物流能级,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梳理慈溪县域转型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重量级交通项目的谋划布局。

早在2021年,慈溪市就召开全市域加快高水平交通建设动员大会,明确分阶段推进全市域加快高水平交通建设,构建长三角重要黄金节点。

彼时,慈溪尚缺乏与沪杭甬三大都市之间的直连通道,是到宁波中心城区通勤时间最长的县(市)区;内部交通不畅,市域高快速路网尚未形成;出行方式不全,对公路系统依赖度高。此外,县域水运等低成本运输体系缺失,物流成本相比周边同类城市都要高。

中横线-胜陆高架互通。受访者供图

经济大县慈溪,亟须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破题。

“十四五”期间,慈溪以大项目为牵引豪迈起笔——瞄准“一体化”,谋划布局“三横八纵”融合骨架路网,加快228国道慈溪段和中横线快速路建设进度。加快“同城化”,完善翠屏山中央公园北麓环线交通体系,规划布局余慈东西高速、G1531高速、宁波大道、翠屏山大道、东海大道(329国道)、公园大道等高快速通道。

不论“黄金节点”,还是综合枢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能级交通运输载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目前,慈溪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综合成本依然较高。高铁站房的实质性开工,不仅为交通枢纽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更标志着当地交通正向多式联运发展转性。

枢纽,既是地理概念,更是经济概念。一座交通枢纽的建设,往往会给城市能级提升带来巨大助益。

以青岛胶州为例,一座县级市拥有4F级机场和集装箱中心站,通过强化胶东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的交通联系,成为青岛副中心和上合示范区的核心引擎。杭州桐庐县则通过打造“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打破偏远景区交通瓶颈,20年间推动国省道、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覆盖。

“十五五,我们将加快谋划补齐高快立体网发展短板,不断完善‘接沪融甬联杭、陆海多向辐射’能力。”慈溪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沈凌霞介绍。

杭州湾港区。受访者供图

不只是慈溪。当人们将观察的视角放宽,会发现宁波北部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已铺展开一张更大的蓝图。

眼下,G228前湾段、慈溪段、余姚段工程正齐头并进。作为前湾新区、慈溪、余姚三地的又一条快速通道,该项目对三地互联互通、进出周边高速公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联系均有促进作用。

2024年10月10日,《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慈溪杭州湾港区正式纳入规划范围。不远的将来,慈溪、余姚、前湾将借此打通海上运输“大动脉”,完善公铁海水多式联运的物流体系。

“规划中的市域铁路余慈11号线如果可以顺利建成,将把余姚北站、慈溪站紧紧连到一起。此外,我们还将努力争取环杭州湾货运铁路项目落地。有了港口和货铁,区域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

在高峰看来,宁波北部交通枢纽建设,实质上是“两市一区”以交通为抓手共谋发展的大布局。而高铁慈溪站的建设,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钢轨伸向未来。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枢纽,已在杭州湾南岸显出轮廓。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