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谁来挑?怎么挑?听听一位县(区)委书记的心里话
2024-12-24 16:57:32 世界浙商
从2022年7月中央首提“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到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多了“支持”二字,意涵丰富,这说明继明确“谁来挑”后,“怎么挑”的路径也已明晰。
长期以来,经济大省始终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2023年,粤苏鲁浙豫川6个经济大省GDP总量占全国约45%,几乎撑起半壁江山。
中央一声令下,各地召之即来。12月21日,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谋划部署了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彰显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会上,余杭区等8个县(市、区)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余杭是浙江经济第一区。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代表余杭在大会上以“聚焦三大优势 扛起大区担当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交流发言。
不言而喻,大省挑全国的“大梁”,大市挑大省的“大梁”,大区挑大市的“大梁”,一级挑一级,一级看一级,这是中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你追我赶城市“赛马经济”的独特体制优势,其中,“郡县富、天下足”是重要的基石。
余杭区委书记的这篇发言提供了一个基层如何落实“挑大梁”的宝贵视角。
关键词一:突破
刘颖在发言中表示,今年1至11月余杭完成财政总收入763.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1亿元,持续保持全省第一,预计全年GDP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
这意味着,在经历区划调整三年后,余杭GDP总量将再次回到3000亿元。
近年来,余杭GDP总量快速增长,得益于数字经济的规模优势。2024年,余杭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总量全省第1,规模占全省1/5。
今年以来,余杭以数实融合为重点,强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赋能,动作频频——
持续深化与阿里巴巴“1+6+N”业务板块全方位战略合作,落地全省唯一“未来工厂推广中心”,服务保障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万卡智算集群成功点亮,落户国家工信部长三角火炬颠覆性技术孵化中心,建立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持续擦亮“中国飞谷”品牌,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5年,余杭将聚焦数字经济的规模优势,拼出产业发展首位度。
再攀数字经济新高峰。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持续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不断壮大抖音浙江创新中心等数字经济腰部企业矩阵,培育更多企业进入“营收百亿千亿俱乐部”,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的贡献度。
激发未来工厂新动能。依托全省唯一的“未来工厂推广中心”,不断壮大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梯队,拓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等场景应用,同时启动新一轮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500亩,着力推动“工业上楼”。
深耕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抢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新风口,加快培育“大数据+高算力+强算法”产业生态。
关键词二:融合
从20年前的农业大县,一路奔跑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总结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便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
今年以来,余杭创新驱动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看成绩,连续第4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数字经济提质”“服务业高质发展”等6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看科研重器,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启动建设,杭州超重力场年底即将试运行,广州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相关机构获批成立,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大量子研究院、北航自旋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签约落地;
看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玉鸟计划”,签约落地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整体竣工;前三季度落地脑通医疗、极灵生物等成果转化项目90个,实现技术交易额164.49亿元。
2025年,余杭将聚焦科创资源的集聚优势,拼出融合发展新高度。
发挥科创平台策源作用。围绕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持续放大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集聚优势,全力争取杭州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深化环之江实验室、环北航国际创新学院等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沿途下蛋”,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基础。深入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大力实施“创业科学家”和“科学企业家”计划,通过“海创未来”人才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赛会引才,持续打响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永不落幕的人才枢纽”品牌,力争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7000人、人才总量突破50万。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分中心、浙江创新馆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做优“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关键词三:项目
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项目就没发展。
刘颖在发言中表示,今年以来,余杭23个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可望突破1000亿元。
正在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的余杭,在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上,可谓“火力全开”——
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拉开框架,余杭国际体育中心、云门公园一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云城“金手指”C、D塔楼顺利封顶;
良渚文化大走廊能级不断提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等重大项目高标准建成,大走廊“十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中“良渚5000+艺创园”正式开园,大运河沿线整治提升工程一期顺利开工,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精彩亮相;
交通畅达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杭徽高速余杭互通连接线、文一西路西延一期、凤新路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良睦路年底即将通车……
2025年,余杭将聚焦创新创业的生态优势,拼出项目发展加速度。
强化重大项目招引。进一步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理念,抓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引商多措并举,招央企大企、引浙商回归、选优质外资,力争百亿级项目招引实现突破。
全力保障项目推进。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发挥余杭苕溪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等17个已确定列入2025年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达产。
强化创新项目支撑。有序实施大模型、算力基础性工程,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关的“两重”“两新”政策,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着力提升产业平台创新能级,全力推动杭州未来科技城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