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华:慢即是快,企业要敢做减法
2021-12-22 11:26:00 世界浙商
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华”)董事长梁正华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企业创新管理理念。他提倡“慢”即是“快”,在企业的发展中果断做“减”法。在他的带领下,作为黄岩模具产业集群的代表企业之一,凯华发展快速而稳健,实现了年均25%销售增长,业务板块涉及汽车、医疗、物流、家居家电四大领域,成长为国内大型注塑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全球领先的注塑模具企业之一。
管理企业,敢于梦想也需要沉淀
21年的创业历程,梁正华给出了几个关键词——梦想、目标、创新、专注。
出生于农村,求学于浙大,成长于黄岩模具厂,梁正华厚积薄发,在2000年创立凯华,专注于大型注塑模具,也实现了自己第一个梦想——当总经理!
“公司起步阶段十分稳健,经过三年,我又开始对自己发起新一轮的挑战,去参加全球模塑领域最专业的德国展览会,凯华要做到模具细分领域的世界前三。”梁正华说。2004年,凯华出现在德国K Show,登上了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模具行业的崛起。随后,凯华用了15年的时间做到了模具领域的前三,梁正华的第二个梦想就此实现。
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梁正华不断调整企业目标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内,凯华原本是以产品门类齐全而著称的,那时还不存在规模效益。随着产值提高,我们开始做减法,聚焦拳头产业。微发泡汽车仪表板、核磁/CT等大型医疗外罩结构件、50-100吨特大型清洁装置等模具成为凯华的主打产品。”
企业发展大步向前,梁正华反而选择慢下来,他关注企业的成长,他思考产品和技术如何延伸和创新,“管理企业不能一味地做加法,该减的时候就减,企业需要沉淀。”
在“慢”下来的那几年,凯华先后聘请了KMS精益生产管理专家龟田隆好和KMVE价值工程项目专家渡边美稔,从生产全流程到研发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诊断,对整个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的降本增效起了极大的改善作用,并全员参与找出企业存在的“九大浪费”,分别对应凯华在研发、品控、制造、供应链、研发项目等方面的短板。在渡边的指导下,凯华成立的VE专项小组,历经4个月90个小时的封闭式训练,超额完成设定的30%的目标,并最终将学习成果长期应用在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通过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优化,以实现创造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发展企业,数字化创新开启新局面
如果说,早期的凯华是手工作业时代,那么现在的凯华则是数字化时代。“对于模具企业而言,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这个“进程”被梁正华运用到了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例如,大型注塑模具是黄岩模具最主要的产业,同行多、竞争激烈,创新成了突破口。随着与海外客户的合作愈加频繁,凯华开始结合大客户的产品标准+实践经验,着手建立设计标准库。接到订单,先由工程师将设计任务分解成几个模块,再从以往的设计标准库中调取数据,快速完成设计。有了大数据和标准模块化设计,不仅质量稳定,效率比原先提高了30%。
从2005年开始,凯华的MES、CRM、ERP、OA、SCM等系统相继上线,并多次迭代更新,让凯华的模具制造提升了效率、提高了品质、缩短了周期。
今年,凯华斥资1亿多元,新购13台世界顶级五轴机床,在硬件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凯华正一步步打通原本各自为战的各种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今年前三季度,凯华销售订单同比增长30%以上,全球顶尖客户奔驰、宝马、保时捷持续下单,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小鹏、理想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凯华将2021年定义为公司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年”,在数字化应用投入增加约50%-60%。“新智造、未来工厂,从本质上就是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梁正华说,“凯华的200多台机器,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数据正成为企业竞争最核心的武器。”
目前,凯华已被评为国家专精新特“小巨人”企业、浙江省制造业“隐形冠军”,是国家强基工程实施单位企业、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国家专利示范企业。凯华模具自主研发的微发泡成形模具技术,一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3%,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该技术取得专利共18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今年更是荣获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模具制造最能体现工匠精神,凯华的目标还是初心不改,专注本业。”梁正华总结,“数字化是从点及面的进化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我们目标到2023年实现数字化工厂的全面落地,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