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绍兴这位“厂二代”姑娘
2025-11-24 16:21:47 世界浙商
一栋闲置30多年的老厂房,要改造成轻奢商务酒店,经营者还是土生土长的“厂二代”,这会不会有点冒险?
“老厂房土地到期,推倒了实在可惜,希望有一个新的表达和延续,也正好填补梁湖这一块的空白。”11月18日,酒店正式开业,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莹熟门熟路地穿行在现场,声音不大却藏着笃定。眼下,绍兴上虞梁湖街道正晋升为城市文旅核心区,这场特别蜕变,正是她主动拥抱变化、勇敢迎接挑战的又一次坚定迈步。

资料图
为弥补行业经验短板,陈莹带着工程师团队开启“沉浸式学习”——住遍30家连锁酒店,拆解300多项服务细节,笔记本上记满“智能化改造灵感”;装修阶段,她坚持将机械生产中的物联网技术移植到客房,员工戏称这是“给酒店装上工业大脑”。这份敢闯敢试的劲头,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时间回到2011年。当时刚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陈莹,没有选择直接接手父亲创办的企业,而是跑到上海一家孵化产业园干了两年。在那里,她既看到太多企业因固守旧赛道而消亡,也见证着新业态如何快速颠覆行业。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接班不是守成,而是一场必须主动求变的二次创业。”2013年,陈莹回到华鑫实业,拒绝“空降高管”身份,从基层跟单员做起,在生产车间、物流仓储、计划协调等岗位轮岗历练,也由此摸清了传统制造业的管理痛点。
彼时,公司库存账目混乱、手工账效率低下,员工常常加班到深夜仍难以理顺;生产计划缺乏前瞻性,紧急订单一来便易陷入手忙脚乱。针对这些问题,陈莹顶住老员工的抵触情绪,强制推行ERP系统全覆盖,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录入所有数据,彻底终结了手工账时代。一年后,公司库存准确率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显著改善。在生产端,她引入智能加工设备与机械手自动送料系统,推动流水线智能化改造,同时建立“培训+激励”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吸纳专业人才,通过创新“新苗计划”增强员工归属感。这些亲身实践让她深知,中小企业的转型之痛,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勇气,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
从小在厂区长大,又亲身参与企业管理,陈莹对中小微企业的难处有着天然的共情。疫情过后,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更激烈,不少同行想转型却没方向;家族式管理普遍,企业文化薄弱,招人留人本就难,人才政策又多偏向大企业;想搞智能化升级,却缺经验、缺指导,不少尝试半途而废。这些现实困境,成了她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核心关注点。
“中小企业获取政策的渠道太零散,很多好政策往往‘看得见、够不着’。”结合自身企业寻找政策的经历,陈莹在提案中建议建立专门的政策宣传平台,按行业、规模分类梳理政策,设置精准搜索功能,让企业能快速找到适配政策。针对企业转型难题,她提出由政府牵头规划智能化发展方向,设立免费专题讲座,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为转型企业提供明确指引。这些建议,既源于她在数字化改革中的实践感悟,也凝聚了众多中小企业主的共同心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陈莹的管理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深知中小企业在人才引留上的劣势:规模小、福利有限、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难以与大企业竞争。为此,她在企业内部推行弹性工作制、建立员工成长档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用精细化管理留住人才。同时,她在提案中呼吁扩大人才政策覆盖范围,将大专以上学历、在企业任职5年以上的中高级人才也纳入优惠政策体系,解决其子女就近入学等实际问题;建议政府组织行业专场招聘会,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为中小企业招人难“破局”。
随着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上虞制造业面临新的转型机遇与挑战。陈莹深知,许多中小企业虽有转型意愿,但受限于资金、技术,只能在传统加工与未来产业之间徘徊。对此,她在提案中提出,对有转型意愿的企业,由政府牵头组织成功企业经验交流会,促进企业间取长补短;对无力单独转型的小微企业,推动企业整合合作,抱团发展。同时,她建议加大科技人才入驻扶持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机制,让企业有底气投入创新研发。
“企业要发展,自己得努力,也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陈莹说,接下来会持续深耕制造业主业,并把实业经营中积累的扎实作风融入未来酒店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会继续倾听中小企业的心声诉求,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探索的经验转化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提案,当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为上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稳步成长,多尽一份实干之力、多发一声务实之言。
(越牛新闻综合百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