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西子洁能何以“能”?
2025-10-28 18:51:53 世界浙商
1955年的西子湖畔,一簇炉火点燃,杭州锅炉厂应运而生;2025年的今天,西子洁能以全球清洁能源装备领军者的姿态,站在了70周年的新起点上。
10月28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内宾朋云集,西子洁能以“70年‘能’在一起”为主题,举办成立70周年庆典大会。这家扎根浙江的制造企业,以质量为基、以匠心为脉,用七十年坚守与突破,从余热利用“国家队”到清洁能源装备引领者,从国内市场到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子洁能的每一步,都踩准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与全球能源转型的节拍。

质量,是刻进基因的“一丝不苟”

“7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西子联合董事长、西子洁能实控人王水福在大会上的讲话,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回望七十年,从为国家重工业添砖加瓦,到为全球“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西子洁能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而展望前路,他更清晰指出方向:以过往技术积累为基,在光热、核电等核心领域持续拓进,以质量与匠心续写新篇。

“七十年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前行。”西子洁能董事长王克飞的言语间满是感恩与责任。他向全体员工及家属、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西子的朋友致以谢意。提及老一辈西子人,他特别致敬父亲王水福:“父亲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我,干实业就得踏实,不能耍花架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子洁能就着手研究 HRSG技术,从无到有点燃了国内 HRSG 行业的火种,为我国燃机余热利用事业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些年,西子洁能也没停下向前的脚步。拿到民用核二三级制造许可证,是西子洁能深耕核电领域20多年的成果,今年崇贤基地还专门建了核电专用清洁车间,就是要把这份底气夯得更实。
面对未来,王克飞信心满满:“国家‘双碳’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攥紧一股劲、稳稳地走、不停地走,把事做扎实、把质量抓到底,西子洁能的下一个七十年,一定能走得更稳、更扎实,也一定能对得起每一份期待!”

“七十年,是一部以‘质’为核的奋斗史。”庆典现场,西子洁能总经理刘慧明的话语,道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他说,从第一台余热锅炉,到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西子人始终在用“零点一丝不苟、万万无一失”的理念做产品,更催生出一项项填补空白、引领行业的技术突破。
以质量叩开高端市场
西子洁能对质量的坚守,赢得了权威部门与行业的高度认可。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大国工匠高凤林在致辞中,高度认同企业 “质量管理是第一管理”“人人都是质量人” 的理念及 “零点一丝不苟” 的行为准则,正是这般质量意识与工匠精神,筑牢了企业发展根基。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则通过视频致辞,称赞西子洁能是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典范,认为其“以质立身,视质量为企业生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原局长崔钢亦在致辞中表示,西子洁能始终以安全为生命线、以标准为高质量发展基石,推动“中国标准”与“中国装备”同步走向全球。

这份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在一个个标杆项目中落地生根。庆典上受表彰的五大优秀项目,便是西子洁能以质量叩开高端市场的生动注脚——
首台H级HRSG巴基斯坦9H项目,以自主知识产权打破技术垄断,打造当时全球容量最大联合循环电厂装备,填补亚洲空白,让中国在H级余热锅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首台亚临界级煤气炉瑞丰钢铁项目,突破钢铁煤气发电技术瓶颈,将发电效率提升至42%,年减排二氧化碳70万吨,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国际标杆。
首台光热电站德令哈项目,以核心熔盐储能技术支撑国家光热示范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2万吨,彰显在清洁能源储能领域的硬核实力。
岭澳一期核电四器项目与核级太平岭项目,则一步步夯实西子洁能在核电装备领域的根基——前者拿下当时岭澳核电国产化最大订单,攻克66项技术难关、斩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奖,为核电设备国产化铺路;后者作为企业获核级制造许可证后的首个订单,成功叩开核级高端装备市场大门,为后续深耕核电领域奠定基础。
如今,这份以质量为核的发展路径,已结出累累硕果:西子洁能已累计生产3300余台节能环保余热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1.78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公司连续六年斩获“国家级首台套”,摘得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跻身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实控人王水福更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浙商。
工匠,是传承不绝的“精神火炬”
质量的背后,是匠心的支撑;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匠人的坚守。西子洁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工匠精神”从未缺席,反而在代代传承中愈发鲜明,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根基。
庆典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西子机电学校的新生们手捧鲜花,向陈有生、俞如良、王水福、蒋兴权、於惠民、葛小青六位全国劳模及家属代表献上鲜花,以青春之名,致敬匠者之光。

六位劳模的故事,串联起西子洁能的匠心传承史:老厂长陈有生以创业初心奠基,俞如良以执着守护品质,王水福以半个世纪“质量长跑”领航,蒋兴权与钢火为伴淬炼技艺,於惠民以焊枪为笔精雕细琢,葛小青以“一生一事”诠释坚守。他们不仅是企业的荣光,更以自身为炬,点燃更多人对匠心的追求。70年来,西子洁能始终把技能人才培养当成“百年大计”,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推行名师带徒、开展技能比武等方式,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让工匠精神有了“传帮带”的土壤。
为了响应 “技能强国” 战略、为中国制造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今年西子洁能承办了第十七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开幕式也在庆典当天举行。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景凤在发言指出,西子洁能七十年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精益求精、创新不止的工匠精神传承史,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生动教科书。
截至目前,西子洁能已培育出6名全国劳动模范、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一大批省市劳模、工匠。这些工匠扎根一线,从9H级燃机余热锅炉的焊接工艺突破,到熔盐储能设备的精密加工,他们用双手将图纸变成现实,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站在新起点上,西子洁能将继续以“为人类改善环境”为使命,在清洁能源的赛道上,跑出属于中国企业的加速度,让“中国制造”的名片,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愈发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