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任:储能的定位已发生历史性跃迁 | 非凡思考力
2025-10-17 11:29:19 世界浙商
不是每一位企业经营者都能在迷惘中,为企业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是每一位企业家都能从纷繁的管理中抽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联袂推出年度大型策划《非凡思考力》,寻找那些在关键时候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创新引领、提升管理的企业家灯塔,透过他们的非凡思考,在高质量发展风雨兼程的日子里,指引企业稳健成长。
今天推出第90篇非凡思考力——《天能控股集团张天任:储能的定位已发生历史性跃迁》。
张天任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
在近日举行的SNEC ES&H2 2025国际储氢大会暨展览会上,全球储能与电池理事会正式成立,张天任董事长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远影响力,当选为理事会联席主席,并荣膺“全球储能和电池领袖”称号。
张天任指出,储能的定位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跃迁——它不再仅是配套技术,而已成为能源系统中与“源、网、荷”并列的第四大关键要素。
以下为讲话实录(有删减):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全面提速,“十五五”将是储能与氢能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行业预测显示,到2030年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十倍增长,氢能产业也将步入爆发式成长期。这是一个万亿级确定性赛道,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机遇。在中国,产业驱动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中国《能源法》实施,储氢领域的政策体系,正从“引导”迈向“夯实”,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产业定位也从“配套”升级为“核心”。今天我们汇聚于此,正是为了携手把握能源革命的巨大红利,共赢这片广阔的“产业蓝海”。
对于储能的定位,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个选项,更是重构能源格局的“核心力量”。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词:核心枢纽
过去,储能是风光电站的“稳定器”,是被动的。但今天,站在百吉瓦(GW)的规模上,储能已成为能源系统的“智能枢纽”。它通过“风光储一体化”实现绿电的跨时空配置,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千万个分布式资源。
更关键的是,随着容量电价机制逐步建立,储能正被正式确立为电力系统中与“源、网、荷”并列的第四大要素。这意味着,储能已从技术蓝图走向有目标、有路径、有投入的国家战略,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对企业而言,这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第二个词:安全基石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电网运行复杂脆弱,传统“跟网型”储能已经难以满足系统稳定需求。“构网型”储能应运而生。它不再是被动响应的“士兵”,而是能主动提供惯量支撑、电压调节的“指挥官”,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是绝对的底线。我们始终认为:安全是1,其他是0。没有安全,一切无从谈起。天能致力于构建从核心材料、智能电芯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多层级安全体系,推动行业从“被动消防”向“预测性安全”发展,让安全成为储能产业最硬的“通行证”。
第三个词:价值融合
储能的应用场景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关键在于“量体裁衣”,实现技术路线与场景需求的最佳匹配。锂电能量密度高,是大中型储能和电动汽车的主力;铅电安全稳定、成本优异,在数据中心、通信备电等场景根基深厚;钠离子电池在分布式储能、两轮车等领域将成为重要补充;而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正成为解决跨日、跨季节等关键应用场景的现实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储能正在成为“系统调度能力”的智慧桥梁。在电网侧,它担任“智慧调度官”,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在工商业侧,成为“智慧能源管家”,实现需量管理甚至参与虚拟电厂交易;在用户侧,就是“家庭智慧能源中枢”,优化光储充协同。未来,车网互动(V2G)潜力更大,数千万电动汽车将成为移动的分布式储能资源。
总的来说,储能的定位已实现历史性跃升。它是国家战略中的“核心枢纽”,是物理电网中的“安全基石”,也是市场应用中的“价值融合者”。天能正依托“铅锂氢钠固态”多技术路线,构建覆盖材料、系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储能平台,愿与各界携手,以“智储”赋能能源转型,共同迎接储能重塑能源未来的黄金时代。
展望“十五五”,我认为中国储能产业将告别粗放增长,进入以质量、效率、安全、价值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新阶段。未来五年将呈现四大关键转型趋势:
一、竞争逻辑,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十四五”末期,我们行业经历“价格战”,这是储能产业发展的过程。进入“十五五”,随着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等机制不断完善,储能的多维价值——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将被持续激活并量化。竞争焦点将从初始投资成本转向全生命周期成本、运营效率与系统可靠性。这是一场围绕技术底蕴、运营智慧与品牌信誉的“价值战”,只有真正创造持续价值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技术格局,从“锂电主导”走向“多元共生”
储能技术驱动“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储能要“走出电站、融入场景”,技术路线将呈现“百花齐放、成熟分化”的态势。锂电仍将是近期主力,但市场占比会适度回落。刚才,前面我也说到,十五五是一个储能技术“价值融合”的时期,长时储能将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将成为解决能源跨时空平衡的关键。同时,钠离子电池将迎来产业化黄金期,凭借资源与成本优势,在分布式储能、两轮车等场景快速普及。多技术路线并存,将极大增强我国储能产业的韧性与适应性。
三、产业底线,从“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安全”
随着储能电站规模迈向吉瓦时级别,安全已成为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信心的“最高门槛”。“十五五”期间,行业理念将彻底从“事后消防”转向“事前预测”。特别是,基于AI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预警与运维系统将成为标配,将实现对电池热失控、系统故障的早期诊断和主动干预。安全不再只是技术指标,而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四、全球博弈,从“产品出海”深化为“生态出海”
国际竞争已超越单纯的产品贸易,演变为“资源控制+标准制定+生态构建”的立体博弈。面对海外贸易壁垒与“小院高墙”,中国储能企业不能仅满足于制造出口,必须向上强化关键资源保障与循环利用技术,向下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向外推动“技术+标准+服务”的全链条输出。未来的全球领军企业,必须是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总结来说,“十五五”将是储能产业从“规模为王”走向“价值为王”的关键五年。天能愿与行业同行一道,以技术为根、安全为本、融合为路、标准为翼,共同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