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吞大吐”的宁波怎么瞧上了这块“小蛋糕”

2025-08-25 08:54:42 世界浙商

近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北仑区离岸贸易国际收支达3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4%。

相比北仑区每年逾5000亿元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离岸贸易的体量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个看着不起眼的“小蛋糕”,却是今年宁波片区自贸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之一——今年4月,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落地浙江自贸试验区,之后,宁波片区创新一系列举措,集税务、金融、外汇管理等多部门之力,确保政策落实落细。

究其原因,离岸贸易的价值,不仅是它露在冰面上的一角,更是其背后的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网络。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

一项自贸政策从获批到落地,有哪些关节需要打通?通过离岸贸易这个“小切口”的改革,宁波如何撬动大宗商品贸易的大市场?解析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数月来的动作,或能窥得其中关键。

北仑城区 严峻 摄

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魔咒

落实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看似只需三步:企业申报、政府部门审批、优惠税款退回到企业账户。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

以往,我国对离岸贸易一直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管理服务。加之,离岸贸易货物采购端、销售端“两头在外”,货物流、资金流和订单流“三流分离”,真实性核验也是绕不开的难点。

这就让离岸贸易的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若政府鼓励发展、放松限制,就容易出现企业假借贸易之名,空壳操作、资金外流;可反过来,若各部门层层严格把关,对把握不准、没有政府信用背书的离岸贸易业务,一律不给予金融、外汇管制等方面支持,那这项业务自然也难以做大。

正因此,宁波要把这波政策红利吃透,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前提。于是,针对离岸贸易信息“追溯难、核验慢”的行业痛点,宁波经开区管委会牵头建设“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将企业填报的贸易合同、物流单证等数据,与海运、空运等多维数据库分析比对,自动形成离岸贸易核验报告。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胡波霞介绍,“过去,查验一笔离岸转手买卖,要给5家机构发函确认,如今可在平台一键调取,核验更高效,结算更便捷。”

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仪式。通讯员供图

确保离岸贸易的安全性、合规性,宁波经开区管委会又推出了“白名单”信用机制,筛选出两批24家具有良好贸易背景的离岸贸易企业,为其提供更加精准化、定制化的服务,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核,释放了政策红利,又降低了风险隐患。

宁波经开区管委会还与税务、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建立了离岸贸易联动管理机制,让曾经被多头管理的离岸贸易企业有了一个明确的“娘家”。

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联动保障;搭建数字平台,预警交易异常;健全信用体系,促进依法合规。凭借这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宁波片区形成了离岸贸易监管服务的规范样本,实现了风险闭环管控。

自4月11日上线以来,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已吸引48家离岸贸易企业入驻,备案业务853笔。

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的承载地。通讯员供图

深度嵌入大宗商品全球供应链

大宗商品贸易的终极博弈,不在货物本身,而是“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的争夺。

可常规大宗商品贸易中,国内企业角色单一,不是供货方就是购买方,配置的更多是国内的资源,相当于“一条腿走路”。而发展新型离岸贸易,就是要改变国内企业的角色,从参与者变成主导者,灵活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弹性调整经营策略,换来了更多收益。日前,宁波冠保仓储有限公司主导完成了一笔木浆、木片离岸转手买卖,合同金额5547万元。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在保证全球浆纸巨头——亚洲浆纸业原材料供应稳定的基础上,这笔生意提高了货物、资金的周转效率,利润也更丰厚。”

数据显示,国内常规大宗商品贸易的毛利率较低,特别是黑色金属、农产品等行业平均毛利率不到1%。而在宁波片区企业,离岸贸易业务的平均毛利率超过1.2%,总体业务盈利率超过76.6%,企业收益明显高于常规大宗商品贸易。

宁波舟山港 汤建凯 摄

往更深一层看,这种互利合作的模式,帮助企业拓宽了国际贸易“朋友圈”,掌握了大宗商品“资源库”,供应链将愈加稳定安全。

依托全球最大的红土镍矿资源,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印尼哈利达集团联合成立了镍钴湿法冶炼企业,推动印尼成为全球最大镍钴中间品供应基地。同时,力勤与托克、嘉能可等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开展离岸贸易,提高对全球镍矿资源的掌控能力,目前,力勤的镍矿贸易量已占中国市场26.8%,连续多年国内第一。

扎根北仑30多年的远大能源化工公司也与日本三菱集团等全球知名资源生产商合作,采购乙二醇等化学品,转卖给远大集团设在新加坡的能源贸易平台。2024年,该公司通过离岸贸易,销售乙二醇、PTA、甲醇等30余种能源化工产品,总量536万吨,营收201亿元。

截至目前,宁波片区离岸贸易企业已与新加坡、印尼、韩国等全球32个国家(地区)的312个贸易伙伴建立了紧密联系,业务覆盖镍钴及其化合物、铁矿及钢材、铜、煤、化学品、木制品等七大类核心大宗商品,供应链愈发健全,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未来,宁波片区还计划培育“本土总部+全球生产”的模式,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注入新活力。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做优保税LNG加注服务 吴沁 摄

找准自贸改革的突破口

如今,全国已有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几十年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之初,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依靠的不是政策红利,而是自下而上的探索,需要找准一个个小切口的领域改革。在这一点上,浙江自贸试验区一路走来的经验便是最好的印证。

2017年4月,浙江自贸区挂牌成立,明确“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为建设重点。在建设之初,“从何处着手”是个棘手问题。当时,浙江找准了一个小切口——保税燃料油加注。通俗来说,就是利用自贸政策,吸引国际油轮到宁波舟山港加油。同样是一块看着不起眼的业务,背后却藏着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油气全产业链的宏大愿景。

和离岸贸易印花税落地一样,仅仅是“加油”这么一个看似简单地业务,想要做好也离不开一系列的改革。例如,过去一艘供油船从油库提一次油,只能为一艘外轮供油,即便有剩余也只能返回,浙江自贸试验区通过“一船多供”改革,加油船不再多跑冤枉路;再如,过去海事服务的补给船只能用于物资补给,加水船只能用来加水,浙江又通过改革让这些海事船实现“一船多用”……一项项改革落地,浙江自贸试验区终于把“油价打下来”的目标,让宁波舟山港一步步跃升为全球第四、全国第一大加油港。

宁波舟山港梅西滚装码头汽车堆场 汪舒婷 摄

精准、务实的“小切口”,往往是改革破题的关键。发展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离岸贸易印花税政策,皆是如此。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努力找到更多这样切实有效的改革突破口。

3年前,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宁波舟山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堵车”。为改变这一局面,宁波海关携手商务、交通、海事等部门,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一站式”监管模式,通过整合车辆集港、查验、装箱和出运等环节,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物流的“堵点”。

如今,宁波口岸新能源汽车从集港到装船的时间缩短了2至3天,每箱可节省作业成本800元至1000元。今年上半年,宁波口岸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达10.7万辆,同比增长275%。

这样的创新,在宁波片区不断上演。5年来,宁波片区已有52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最佳,31项制度创新成果经国务院有关部委向全国复制推广或专项推介,13项成果全省复制推广。这些“首单”或“首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提供“宁波智慧”。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