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净利润增长近40% 绿茶餐厅突围

2025-08-01 16:57:57 世界浙商

绿茶餐厅 受访者供图

7月31日,“中式融合菜第一股”绿茶集团发布了正面盈利预告,向市场预告了一份可喜的半年成绩单。

公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绿茶集团的半年度利润约为2.3亿元-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约32%-36%;半年度经调整净利润约为2.47亿元-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8%-42%。

今年5月,绿茶集团创始人王勤松带着绿茶餐厅叩开港交所大门,从深探5.45港元的低价,一路攀升到9.48港元的高价,近期稳定在7.19港元的发行价之上,这一过程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认可,也更坚定了长期投资的信心。

今年,餐饮业集体承压,绿茶用业绩证明了一件事,这个寒冬并非不可撼动。在大环境普遍艰难的当下,绿茶餐厅的成功突围颇令人瞩目:不仅利润跑出加速度,还持续扩张开新店,经营规模和效率一齐提升,这条漂亮的增长曲线,来得并不意外。

绿茶餐厅灵隐路店 受访者供图

以“本地化”突围海外市场

绿茶餐厅战略版图中最具突破性的一块,与一趟大胆的出海之旅有关。在浙商王勤松眼里,全球市场风大浪疾,出海既有挑战,也暗藏机遇。

2024年,绿茶集团开始布局港澳及海外线业务,正式启动了出海计划。2024年,绿茶餐厅香港首店开业,选在了铜锣湾年轻人聚集的购物中心希慎广场。

起初王勤松觉得,这就是一场压力测试。毕竟,能在香港站稳脚跟的内地餐饮品牌,少之又少。在香港开店,一大挑战就是成本,租金和装修是内地的几倍高,一个洗碗工的月薪就要2万港元。

当过兵的王勤松,身上有股子闯劲,非要啃下硬骨头。他带着团队一起,将香港首店面积压缩至内地一半,减少初始投入。装修风格上沿袭了文化调性,以江南竹元素为主调,在快节奏的香港,主打“慢用餐”的雅致场景。

为了适应新市场,王勤松决定用差异化策略,打一场突围战。他请来米其林星厨,研发了面饼酱香五花肉、葱香脆皮烤鸭、香菇酱香焗目鱼仔等多款港式限定菜。

 

绿茶餐厅在香港门店与米其林星厨合作研发多款地区限定菜 受访者供图

香港的餐饮消费高,但竞争也格外激烈。在一番衡量后,绿茶餐厅把客单价定在150-170港元。相比于同类餐饮,香港一顿饭要人均200-250港元,绿茶餐厅的性价比就凸显出来了,首店刚开业人气火爆,门口经常大排长队。

这看似是一场“极致性价比”的比拼,背后蕴藏的是一套“本地化”模式:以中式美学传递江南风韵,用区域定制菜品融入本地,以优于均价的定价打开市场。这家香港首店,也成了绿茶餐厅的全球化样板间。现在,绿茶在香港有7家餐厅,单店月均销售额已超200万港元。

绿茶最“出圈”的几个菜:烤鸡、烤肉、面包诱惑,在香港也成了爆款,深受世界各地人的喜欢。“创业之初,我们设计菜肴的初衷,就是希望中国客人和外国客人都喜欢,这也奠定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王勤松说。

王勤松信奉一句话,做铺天盖地的生意,成为中餐“常青树”。“我们对产品和商业模式有信心,相信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全球市场,中餐连锁是有很大机会去做大做强的。”

凭着这套不断优化的打法,绿茶餐厅要把店开遍香港,新加坡首店也会在8月开业,接下来还要去泰国、马来西亚、澳门等更多地方,带着有中式哲学的美食文化走向全球。

绿茶餐厅香港希慎广场店 受访者供图

做中式融合菜的“常青树”

但凡活得久的餐饮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做了17年之久的绿茶餐厅品牌亦是如此。

融合菜的核心奥义是什么?对于王勤松来说,做中式融合菜,可以通过菜单与菜品的灵活变化,来适配不同人群的口味。这是绿茶餐厅多年形成的优于同行的比较优势。

这17年间,绿茶餐厅干了一件事——证明商业模式在各地的适应性。2008年,王勤松在西湖边开出第一家店后,第二家店就选择了去北京,北京第一家店是2010年开业,后来又开到上海,再回到杭州市中心开店。

当年,王勤松选择“北上”,有人劝他不要去,说北方人不愿意排队,他们不差钱,不在乎性价比。有杭州的餐饮品牌去北京开店,生意不好,说明这个模式行不通。

当时,王勤松已经很确定,不能只局限江浙沪做生意。这意味着必须做融合菜,菜单要入乡随俗、灵活多变。除了主打菜如烤肉、烤鸡等,菜品还要融合川菜、湘菜等多种口味元素。

研究了北方市场,王勤松发现,对北京客人来说,传统杭帮菜清淡,如果因地制宜调整菜单,应该会好多。

为此,王勤松夫妇对北京第一店亲力亲为,从选址到装修再到菜单都自己拍板,还定制了青花瓷大圆桌,江南韵味的装修,这个消费环境放在北京,一般人均消费要两三百块,但绿茶的定价才几十块钱,客流量自然格外火爆。

2014年,绿茶餐厅进军美食之都成都,目前在成都开了近20家店。一家在成都太古里的门店,开了11年至今还经营着。其他品牌不知换了多少轮,有的同类品牌已黯然退出成都。

“如果我们不做融合菜,我们连浙江隔壁的江西省都去不了。”王勤松说,要开遍全国各地,靠的是一本能灵活变化的菜单,既有全国售卖的菜品,同时也尊重不同地方人群的口味偏好。”

如今,绿茶餐厅拥有门店500余家,北到哈尔滨,南到海南岛,西南到云贵川,在二十多个省份,超过100个城市。每年,绿茶餐厅都会更新20%以上的菜单,紧贴最新的饮食潮流,光是2024年就推出了超200道新菜品。

当初,绿茶餐厅定位高性价比,踩准了大众餐饮崛起的风口浪尖。从长远发展看,中式融合菜是未来增长的动力之源。这也是一家以“中餐常青树”为目标的企业,想要活得久、做得大,必须保持的发展之道。

绿茶餐厅一隅 受访者供图

度过寒冬的深厚内功

2024年起,整个中国餐饮行业都进入了“hard模式”,不少知名品牌陷入关店、收缩的风波。一年前,王勤松就预判了形势,绿茶开始做调整,一边稳住底盘,一边寻求突破。

首先,王勤松降低了门店的初始投资额,装修简约化,降本大概1/4,同时更新优化菜单,定期调整菜品组合,满足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同时兼顾整体毛利水平。

要稳住基本盘,王勤松保持了既定的开店节奏,并计划在浙江、广东等多省加密门店,同步筹备进入海外市场。2024年,绿茶还推行“品质外卖增长策略”,通过“质价比”提升外卖在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这些年来,绿茶餐厅很少对菜品提价,一些主打菜,如鱼头诱惑、烤肉的毛利率比较低。近几年,绿茶研发了两道爆款菜——蒜蓉粉丝裹虾与东坡仔排,因为原材料标准化程度高,降低了集中采购的成本,很受消费者的喜欢,还提升了整体毛利水平。

装修降本增效、提高“质价比”、集中采购降本,在餐饮业的寒冬里,这几招颇显深厚内功,也成为支撑业绩增长的“定海神针”。

在内部管理上,王勤松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坚持直营、不搞加盟,从2014年开始,他开始考虑如何做大做强,企业规范化很重要,要引进成熟资本、去家族化,推行门店赛马机制,保障公平透明的体系。

在2024年,绿茶开始落地分红机制,把门店利润的15%左右分给核心团队,优秀的门店员工还可以开新店,甚至到国外开。“他们要能赚到钱,能够分到钱,未来还愿意待下去,我们的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绿茶集团创始人王勤松 受访者供图

2024年,绿茶集团营收同比增长6.9%至38.38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了3.6亿元,同比增长了18.48%。

上市只是站上起跑线,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在王勤松的计划里,未来三年要新增500多家门店,其中50%布局下沉市场,算上目前的500家门店,绿茶餐厅将奔向“千店”大关,而更长远的目标是,开一家长长久久、像“常青树”一样的店。

“我们追求的向来都是能稳定、健康、长期发展的业务模式,当时我用‘绿茶’作为餐厅名字,也有这份坚持——绿茶是四季常青的。我们所有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都是以能活得久、做得大作为长远的目标。”王勤松说。

守护这个常青树品牌,是一辈子的事业。哪怕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久,绿茶做了“铺天盖地”的生意,芳香也不会改变。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