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茗”登陆港交所后,浙江再添新玩家

2025-07-30 09:59:32 世界浙商

今夏,新茶饮赛道硝烟再起。

继台州的“古茗”成功登陆港交所、摘得“新茶饮第三股”后,浙江再添新玩家,宁海“又喝那茶”开出首店。

与古茗从大众化奶茶起家不同,“又喝那茶”以浙江十大名茶望海茶为核心,欲打造全省首个自主茶叶为根基的茶饮品牌,这一独特定位迅速吸引业界目光。

7月28日,“又喝那茶”首店满月,交出首月成绩单:日均销量350杯,最高单日销量近800杯。在新茶饮厮杀激烈的当下,这样的开局无疑赢得掌声。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以惊人速度“圈城略地”,预计今年中式新茶饮市场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而抵达这一规模,也意味着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存量竞争、品牌溢价的决胜阶段。“又喝那茶”这位新晋玩家,正站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

“又喝那茶”首店(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地域味,是杀手锏还是局限?

宁海学勉路32-36,“又喝那茶”首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品牌运营方、宁波市望海金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介保良,穿梭其中,向每位新顾客隆重推荐:“尝尝望海茶冷萃?回甘绝了!”

这看似简单的开场白背后有着独特的品牌策略。当下,大多数新茶饮品牌都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优质茶种,追求拼配最优解,而介保良手中的这杯“又喝那茶”,却押注单一茶种——望海茶。

“望海茶,产量有限,地域属性极强,这种选择意味着更高的原料成本和更窄的受众认知。”介保良坦言,仅原料成本就高出行业2到3倍,但他依然充满信心。

望海茶冷萃(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研发初期,团队曾对全国32个主要产茶区的86种茶叶进行盲测。当第一杯望海茶冷萃出场时,口感清香,且没有涩感,惊艳所有在场专家。介保良回忆道:“那刻,我就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记住这一口‘宁海味’。”这种源于本土茶种的自信,正是“又喝那茶”敢于以望海茶“单枪匹马”闯市场的底气。

为放大这种地域性,“又喝那茶”350平方米的门店几乎将宁海山水人文“泡”进一杯茶里。

“观山”和“听海”两款首发爆款呼应宁海山海风光;“霞客茶”触发徐霞客宁海开游故事;“福茶”联名国家级非遗“十里红妆”;甚至在高考季推出的限定款“步步生花”,也看得见江南绣娘旗袍的精美纹样……细致入微的设计,让本地消费者纷纷掏腰包,直呼:“喝上了宁海人自己的茶。”

然而,也有人担忧,过于强调地域特色,路走窄了。毕竟在全国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和文化背景更加多元化,“宁海味”离开宁海,还能让人一口惊艳吗?

“观山”和“听海”两款首发爆款海报(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介保良对此的回应充满智慧:“真正的挑战,不是地域性太强,而是如何让外地人也能读懂它。”目前品牌正在尝试以东方美学作为共通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强化记忆。比如LOGO是用三片茶叶设计的一顶明代“远游冠”,叶片又巧妙地组合出“又”字,每一个细节都在讲故事,意在让消费者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提出‘一杯茶·一座城’的走出去战略。”介保良补充道,无论走到哪里,消费者都能喝到那杯熟悉的宁海的茶,实现从地方骄傲到全国认知的转变。

小众茶,“一杯”能否解困局?

望海茶,中国茶叶版图上的“小身板”,种植面积仅5.4万亩,不足杭州龙井的十分之一,安吉白茶的四分之一。当地年产茶叶总量也只有5200吨。

茶叶基地(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作为“又喝那茶”背靠的另一双国资推手,在宁海县农发集团副总经理胡伟峰看来,这几乎预示着望海茶产能的极限。但恰恰是这份产量上的“硬约束”,催生了对产业升级的迫切渴望。他寄希望于“一杯”新茶饮的创新力量,以期在产量困局下,实现茶产业的“做大”。

当下,传统茶叶市场,竞争已是白热化,绿茶市场占有率的连年下滑,“90后”消费者中,对传统原叶茶的饮用者占比不足15%。

胡伟峰直言不讳:“茶叶传统商业模式,已然显露出增长的疲态。像去年,宁海茶产业总产值2.6亿元,其中70%产值来自入选率仅15%的优质鲜叶制成的来自高端单品。”

不止望海茶,中国茶产区普遍以春茶嫩芽为主,导致大量粗茶、夏秋茶被弃采,弃采率高达67%。这意味着,当市场的目光只聚焦于“春茶嫩芽”的短暂辉煌时,那被忽视的普茶、夏秋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蕴藏着巨大的、未被开发的潜能。

望海茶(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胡伟峰举起这杯望海茶冷萃,茶叶不那么漂亮,用的是一芽三叶,但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新茶饮配方研制企业等联合研发的独特配方,原本被视为“次品”的茶叶,得以在冷萃饮品中展现其独特的口感魅力。

目前,从冷萃到复合茶饮,“又喝那茶”已经推出六大系列22款新品,其中15款都是着眼于开发望海茶原本价值不高的部分研发的,推动采一季的名优茶到采三季的转变。

这一突破,带来的经济账,令人兴奋。

“一杯新茶饮用掉5到10克茶叶,以一家门店平均每天销售350杯计算,一年茶叶销售量差不多2000斤。”胡伟峰清晰地勾勒出“一杯”模式的庞大消费潜力。“一年内,我们打算开出五家直营店,未来还将辐射全国,当门店雪球滚起来,对整个望海茶产业的带动无可估量。”

胡陈水蜜桃为核心研发的创新特饮(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一杯茶,如何打开全域农产?

“绯红的茶色抚慰眼球,水蜜桃的甜香涌上鼻尖,这冰爽的甜蜜太治愈……”

眼下正是水蜜桃销售旺季。7月22日,在“又喝那茶”新品发布会现场,以胡陈水蜜桃为核心研发的创新特饮,一经亮相,便引爆全场味蕾。

胡陈乡,宁海名副其实的水蜜桃产业强镇,种植面积1.5万亩。这片土地孕育出优质的水蜜桃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不可避免的是,小果、瑕疵桃占到总产量三成左右,这些“颜值不够”但品质优良的水蜜桃,往往在以鲜果销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下掉价,“又喝那茶”以地产水蜜桃入茶,为这些被忽视的宝贝打开增值的新通道。

宁波市望海金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胡陈乡梅山村签订“水蜜桃收购协议”。(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作为运营公司,宁波市望海金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胡陈乡梅山村签订“水蜜桃收购协议”,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将原本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的水蜜桃转化为稳定、优质的供应链。仅首批订单就带动农户增收15%。

而这一协议并非仅仅针对水蜜桃。梅山村产出的洋芋、杨梅、枇杷等多样特色水果,都将陆续纳入这一杯“又喝那茶”之中。“或入茶,或制成茶点及周边,形成一个贯通全域农产品的品牌。”宁海县农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胡伟峰这样描绘蓝图。

与一般纯商业的茶饮品牌不同,一杯“又喝那茶”凝聚国资和民企两股力量,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意味着对品牌更高的富民期待。

茶叶基地(宁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又喝那茶’不仅仅是一款茶饮,更是连接农业与市场的桥梁,探索以品牌赋能农业、以订单保障农民、以产业激活乡村的联农带农新路径。”宁海县农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胡伟峰说道。

一杯茶打通全域农产背后是创新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正如宁海农发集团副总胡伟峰所言:“新消费时代,农业需要找到与消费市场的‘甜蜜交点’,而新茶饮正是绝佳的载体。”

这或许正是“又喝那茶”品牌名的深意——每一口茶饮,都在讲述一个“山水与共、城乡共赢”的新故事,并以此搅动新茶饮江湖。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