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浙商发展研究院走进田立方未来农场
2025-07-22 11:30:21 世界浙商
七月盛夏,热浪涌动,蝉鸣阵阵。
在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的广袤田野上,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而在智能温室里,利用先进雾耕技术培育的瓜果蔬菜正生机盎然,为盛夏餐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凉滋味。后端智慧系统同步分析着由200余个田间传感器传回的数据——从土壤有机物含量到叶片湿度,从病虫害预警到灌溉决策,尽在数字掌控之中。科技,正深度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呼吸与生长。
聚焦这一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样板,7月18日,浙商发展研究院携手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走进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解码现代农业革命的“临平样本”。
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右3)带队调研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
数字神经重构农田基因
“过去一年,我们3000亩稻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近600公斤。与此前未进行土壤改良的区块相比,农场水稻平均亩产增长了140%。”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负责人郑涛涛向调研团介绍道。
增产密码,藏在450亩“数字大田”中:
300多个传感器与4个物联网微基站构成田间“数字神经”,即使在盛夏高温下,也实时捕捉着土壤墒情、叶面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征兆等20余项关键数据。
此外,系统还对土壤含水量进行了精密调控,尤其在盛夏作物需水关键期,确保水分供给恰到好处,一旦数据越界即时预警,精准灌溉系统随即启动,对抗高温干旱。
凉爽的指挥中心内,农技人员通过数字大屏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度农机完成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有效避免了盛夏酷暑下高强度人工作业的风险与低效。这套AI智慧管理系统让农场人力成本骤降50%,生产效率跃升40%。5台自动烘干机取代传统烈日晾晒,稻谷经智能化处理成为均匀饱满的商品粮,完美锁住营养与口感,确保盛夏丰收的颗粒归仓。
黑科技重塑农业生产力
盛夏室外热浪滚滚,而在田立方的雾耕植物工厂内,却是另一番高效、可控的清凉景象。
在形似太空舱的雾耕植物工厂里,生菜、番茄等作物的根系悬浮在充满营养雾气的密闭空间。
工作人员向调研团一行介绍道,这套全国独创的3.0版雾耕系统能展现出惊人的抗高温、高效率特性:首先,瓜果蔬菜亩产量达传统土壤栽培5倍,且不受季节限制;其次,省水率高达90%,节肥率突破95%,在盛夏水资源紧张时这一优势尤为凸显。不仅如此,其还能配合环境精准控制系统,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微气候,有效抵御外界酷暑。
太空农业科技融创中心则陈列着更前沿的探索。该中心集中展示了我国自1987年以来在太空育种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通过对300余个优质航天品种的分批试种,将曾遨游太空的种子转化为高产抗病的新质农作物。
记者了解到,就在今年6月,一个更宏大的蓝图开始落地——占地40亩的田立方数智科创园在九华路北侧正式奠基。作为国家级农业工程中心的重要载体,这里将聚焦智慧农业核心引擎,集中力量进行智慧农业技术研发与高端智能装备制造。
“这里将不再满足于做杭州的‘米袋子’‘菜篮子’,更要成为孕育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为未来农业书写更加智慧、绿色、可持续的‘临平答卷’。”郑涛涛表示。
从盛夏稻浪中的无人农场到太空育种的实验室,田立方的实践印证着科技的力量:当传统农田植入300个传感器,土地便从沉默变得“会说话”;当AI模型精准计算每一滴水的去向,高效灌溉成为对抗酷暑的利器。
“什么是未来已来,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郑明治表示,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的故事,不仅是亩产140%增长的数字传奇,更是农业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从“经验主义”迈向“数字主义”的深刻变革。
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
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是杭州市临平区政府与浙江省农发集团倾力打造的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它植根于全省最大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乔司项目,深刻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精神,以“农业筑底,科创赋能,文旅驱动”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做优粮油生产、做深科创农业、做特田园休闲,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数字农业和未来农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目标直指打造全国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乡村振兴策源地、浙江省农业双强样板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胡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