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稀缺的海岛舟山,何以竞逐“土”赛道

2025-07-08 16:30:14 世界浙商

再度闯关成功!

不久前,“普陀佛茶”正式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这片承载千年佛韵的海岛灵叶,为舟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再添“金名片”。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山与海是触目可及的地理风貌,舟山更是如此。

海岛舟山,土地资源稀缺,但自古便与大海搏击,骨子里不服输的舟山人,却在“先天不足”中,相继滋养出“舟山晚稻杨梅”“普陀佛茶”“金塘李”“岱山沙洋晒生”“登步黄金瓜”等一大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令人既欣喜又惊叹。

对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舟山正克服万难,铆足劲竞逐“土”赛道——

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再到“适地适种”协同,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

如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理标志产品,不断链接“大市场”,正由“土特产”摇身一变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映照出千岛大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普陀蚂蚁岛

寸土也能生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古语道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鲜明特征——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

这份难以复制的乡愁,让舟山即使有大桥连通内陆,做好“土特产”的决心不变。

受制于海岛丘陵地貌,舟山底子不算好,农产品种植分散且规模偏小,平均单块耕地面积不足5亩。

扬长避短,舟山将突破口定位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

定海皋泄阿军家庭农场尝到了甜头。

“去年是皋泄香柚卖得最好的一年,上市季我家平均每天要卖出一吨。”农场负责人袁位军笑言,热卖的秘诀是果肉口感变好了。

相比其他品种的柚子,皋泄香柚汁水不算多,但它的果肉紧致、很脆,一口塞进嘴里,就像咬破了果香爆珠,带给味蕾意外的惊喜。

如今口感再次升级,更受吃货们欢迎。

2023年,定海联合省农科院针对土壤肥力不足等困境,以皋泄香柚等三大传统名果为重点,大力推广“测土+专用肥”配方技术,该农场受益其中。

“土壤提质后,果肉更紧实了,裂果明显少了,整体的果品品质都有所提高。”袁位军说。

普陀海上桃花源阡陌田园未来农场

硕大的草莓压弯枝头,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果肉的丰盈弹性,咬破表皮的瞬间,糖分化作蜜汁迸发,每一口都饱含阳光淬炼的香甜……

在普陀海上桃花源阡陌田园未来农场,得益于农业智能化,口感好、品质佳的农产品同样能折服消费者,打出名气。

数智运维管家可提供全链路生产定制化种植,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分,智能环控系统可精准调控环境因子……

在该农场智能化温室,处处可见的科技范儿,为草莓营造最佳生长环境——糖度含量达到12%以上,单颗重量在35至40克,产量是传统栽培的10倍以上,产值更达50至80倍。

方寸土,耕出天地宽!

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引领,不贪大求洋,把质量和产量提起来,做市场认可的精品农产品,已然成为心亲侬研学教育基地、南岙丁家山蔬菜基地等舟山860家家庭农场、505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共识,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省级“五园”示范基地12个、省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17个。

然而,舟山人的愿景并不满足于这方寸之间。

山与海的风貌,是耕地稀缺的根源。

把思路打开,广阔的山海资源,又何尝不是富矿?

俯身向海,通过技术改良,成功解决土壤返盐问题,舟山完成了全省最大的盐田复垦项目——“岱山火箭盐场盐田复垦项目”,该项目验收产生新增耕地超5000亩。

2021年周边旱改水项目一并纳入火箭盐场区域“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成为我省唯一建在海岛的“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

抬头望林,林下经济悄然绽放。

三叶青、多花黄精、铁皮石斛、林芝等中草药已成为舟山林地的新风景。

今年2月,普陀区还专门出台了海岛林下中草药种植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以此来深入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打造农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

让“荒山坡”流金淌银,让盐碱地破“碱”重生,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仅仅为当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子孙后代留下生生不息的发展基业。

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土”味香飘四海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不只是耕种,产业链支持也是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早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针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提出要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标准综合体,强化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

这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等各环节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据舟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土特产大多是鲜活农产品,易腐烂变质,损失率高。

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向:在运输上下功夫,或鲜活产品就地加工。

以贻贝为例,嵊泗被称为“贻贝之乡”,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

但保鲜难度大,让嵊泗这一最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很难走出去,导致产销不匹配,如梗在喉。

为此,这两年,嵊泗在运输技术上谋突破,招引科技公司创新无水“充氧头等舱”运输技术,开发鲜活贻贝气调包装产品,顺利解决贻贝不能长时间运输保活的问题,使贻贝即便脱水仍可存活12天,大幅提升了“从打捞到餐桌”的新鲜度。

“土特产”开始走出山海,自信走向世界。

如今,嵊泗贻贝销售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际市场。

越来越多“土特产”在国内外市场打响品牌。

舟山重点谋划“一条鱼、一粒贝、一间房、一片叶”等十条“土特产”产业链,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加快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建设,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改力度,梭子蟹等通过全程冷链运输上架盒马,舟山晚稻杨梅、登步黄金瓜、岱山沙洋晒生等销往全国。

背靠产业链,销路有保障,群众增收有盼头。

截至2024年,舟山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达359家次,惠及农户3724家次。

嵊泗枸杞岛海上牧场

“链”通海岛共富

“哐当哐当哐当……”在普陀田园综合体,观光小火车沐浴着阳光迎接暑期旅游旺季。

在村民耳中,小火车的车轮声是最动听的丰收号角:游客来了,收入就来了。

曾经,综合体范围内的路下徐、上潘孙、柴家等村在时光中走向没落。

2018年,该项目正式挂牌,把当地闲置资产激活,走上了“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路,不仅让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村,还吸引咖啡店、火锅店等业态扎根村里,带动村民通过收租金、打工等方式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让老百姓不仅有租金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样的例子在舟山渐成常态。

坚持“一产显特色,二产补短板,三产强优势”原则,这几年,舟山重点将康养、文旅等融入地标农产品产业,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农业发生脱胎换骨之变。

“普陀佛茶”搞起了旅游,开发“舟山千岛禅茶文化休闲之旅”全国精品线路,举办各类节庆,年接待茶旅体验者10.2万人次;

深挖“舟山晚稻杨梅”文化内涵,“梅烦恼”等文创产品开发风生水起;

定海马目风车营

小岛露营、海洋研学等农文旅融合项目“融”出成为乡村新风景,展现风土人情的共富市集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从政府引导到市场主导,三产融合衍生出来的新业态,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发展,也让城里人重新热爱农村生活,城乡一体化在人流与资金流的交互中更加具象。

而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所产生的变化,最终由农村和农民受益。

2024年,舟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95元,同比增长5.7%,收入全省第二。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90%以上,3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

以产业链串起致富链的摸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底的一番论述。

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牢记嘱托,舟山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

“舟山将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构建完整匹配的海岛乡村土特产产业发展体系。”舟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产值亿元、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条,海岛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更加完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海岛共富先行奠定产业基础。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