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浙商“创二代”徐迅:让更多年轻人站到舞台中央

2025-07-03 15:37:21 世界浙商

“企业的未来,需要更多年轻人站上舞台中央挑大梁。”昨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半小时》用9分钟时长聚焦传化集团。节目中,传化集团副总裁、集团青年人才官徐迅谈及毕业季就业新机会时,这句关于青年力量的判断掷地有声。

镜头转向传化集团的实验室,三块看似普通的布料正在接受一场特殊测试:蓝色染液滴落瞬间,未处理的布料上染液凝成水珠,常规产品处理的布料扩散缓慢,而经低温低碱技术处理的面料上,染液如涟漪般迅速晕开、均匀渗透。

“这背后,是半年200多万元销售额的增长。”镜头外,传化集团纺化事业部90后研发人员奚坚超和陆鸣紧盯着检测数据。他们研发的低温低碱精炼剂,一举突破传统纺织行业高温高碱的工艺瓶颈,不仅帮下游企业减少30%能耗、降低25%成本,产品推出仅两个月,海外市场占比就冲到了40%-50%。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实验室破壁者”,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创新迭代,仅用半年时间啃下了行业技术难题,正用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减碳提速”的新动能。

作为新生代浙商的代表,潮新闻一直在关注这位“创二代”的成长与发展,此前,潮起新生代栏目还多次给这位青年才俊做过专访。

传化集团副总裁、集团青年人才官徐迅

8000多门课的“企业学堂”

给年轻人搭成长快车道

今年校招,传化集团迎来近300名大学毕业生。从新材料研发到国际化市场运营,从IT架构师到数字化解决方案工程师,企业的产品与产线在迭代,用人需求也在同步升级。

“年轻人也快速成长起来了!”传化纺化事业部研发中心总经理葛琴琴表示,“在这个平台上,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东西既要专又要广,有很大的难度。但如果是一个方向,成长还是比较快的。”

2024年,仅纺化板块的全球新产品销售额占比就达15%。为让年轻人跟上节奏,集团每年投入几千万元用于技能培训,同时搭建起一座拥有8000多门课程的“企业学堂”。

“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是员工学分排名,涵盖经营管理、企业发展各个领域,特别是这几年面向AI的应用场景,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包,使用率非常高,学分高的还有奖励。”传化集团组织与人才发展部总经理沈月钢滑动后台界面介绍,这套传化创设的“学分制”培养体系,正让学习成为员工的“日常习惯”。

更特别的是“无简历”入职通道。“目前我们有60多个急招岗位,已有34人快速入职。应聘者不用投简历,因为后台已有完整档案,他只要填写‘为什么想应聘’‘到岗后有什么想法’就行。”沈月钢说,这种“大学的培养式”机制,让年轻员工能通过针对性培训快速融入企业,提升原创能力,在实践中找到成长路径。

传化集团纺化事业部应用实验室

让高管当师傅带新人

带年轻人闯世界、破边界

“As a strategy and they have the creativity……(战略与创造力缺一不可)”在传化集团办公大楼里,85后副总裁徐迅正用流利的英语与荷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的员工沟通。这位深耕全球化业务的新生代管理者,正以年轻人的视角重塑企业的国际化版图。

开拓国际化业务、培育人才队伍,是徐迅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去年8月,记者曾对他进行专访,报道刊发于潮新闻客户端财经频道《潮起新生代》专栏后,引发广泛关注。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将在传承祖辈开拓精神与商业敏锐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持续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全方位招揽青年才俊,徐迅还分管传化集团青年人才工作,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不断挖掘潜力股,精准挑出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子。徐迅日常有个特别习惯:每次国内外出差,都会从人才池挑选一名年轻人同行。“今年已经带出去十几个人了,路上聊想法、聊问题,也是一种沉浸式指导。”他说,比起老一辈“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思路,新一代更要挖掘“原创性需求”,敢于突破行业惯性。

为了让年轻人加速成长,徐迅推动推出HIPO全球人才成长加速计划:经层层推荐筛选出的近80名学员,每人都能匹配专属导师。导师不限于纺化事业部内部,还包括其他事业板块外部导师。除了指导学员完成重点项目外,还定期带学员走出去参与重要会议与行业参访,每月一次深入交流,针对性加速学员成长和发展。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越来越多90后、95后开始挑大梁。在纺化事业部,研发中心50%以上都是95后。

“企业要有未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挑大梁,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站上舞台中央,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徐迅的话语里,藏着这家企业的传承与使命。

玻璃窗外,传化大厦的logo在夜色中格外明亮。从1986年创业,到如今发展为布局化学化工、智能物流、科技农业、生命科学的现代化产业集团,近40年的传化正在年轻力量的推动下阔步前行。

(受访者供图)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