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金融怎样出好牌

2024-10-30 10:04:13 世界浙商

回看前三季度浙江金融数据,科技金融领域的增速十分亮眼——全省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3个百分点。

融资更便捷、成本更低廉、服务更精准……科创企业的获得感,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金融产业的发达程度,更是观察该地区发展潜力的风向标。截至9月末,全省科技型服务业贷款余额达27690.6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正引向科创企业,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四季度,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目标的浙江,科技金融怎么继续出“好牌”?

资源在聚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首位,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领域指明了方向。

中央有号召,浙江见行动。今年以来,浙江先后发布《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细则》《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效果评估办法》等,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各家金融机构也持续发力,推动信贷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激励有力。

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对科创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激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的“金融大礼包”。

企业是否有融资之“渴”,浙江力争做到心中有数。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完成走访对接下发的清单企业和项目,授信超2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金融产品不断丰富。

针对科创企业的多元需求,浙江金融力量也在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针对性解决融资难题。

比如浙商银行推出的科技金融系列产品,包括“专精特新贷”“科创共担贷”“科创银投贷”等;余姚农村商业银行则联合当地科技局和融资担保公司推出“姚创贷”产品,通过按比例分担风险,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之忧。

针对科技型企业中“人”这个关键因素,浙江正推广轻资产、重智力的“人才银行”服务模式。截至9月末,全省11个设区市已实现人才金融产品服务全覆盖,“人才贷”余额同比增长11.9%。

三是直接融资逐步突破。

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不仅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关键一环,也是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的重要手段。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债成效明显。截至9月末,全省18家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科创票据845亿元,发行规模居全国前列。

堵点在打通

科创企业融资难,难在哪?有人说,是缺乏抵押物;也有人说,科创企业往往面临技术风险,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业内人士指出,归根到底,在于银企之间的“陌生感”:一方面,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看不清、认不准”;另一方面,科创企业对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不熟悉、不了解”。

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服务需求端和供给端难以形成有效沟通。在杭州和嘉兴,当地金融机构正以科创金融改革为契机,用专业化来化解陌生感。

一是打造科创企业评估机制。

科技创新属性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精准性。一个现实情况是,当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3.5万多家,名单范围较为宽泛,想要“精准滴灌”,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分层。

为了给企业的科创能力精准“打分”,各地加速创新评估机制,如杭州市滨江区块率先启动的“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通过数据驱动和定量评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截至8月末,该项试点已精准推送政策3.1万余家次,183家企业获得创新积分贷超6.8亿元。

二是聚焦专营机构标准。

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正深入演进。浙江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对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身功夫硬,方能打铁成器。2023年起,围绕科创金融业务规模、占比、增速及科创客户数量等指标,杭州和嘉兴打造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认定规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前者探索以点带面,推动金融机构发布《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评价规范标准》团体标准;后者引导金融机构构建“科创金融事业部(科创中心)—科技支行”两层架构的科创金融专营组织架构。截至6月末,杭州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服务业贷余额较改革前增长22.2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78个百分点,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服务业贷余额较改革前增长70.2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4.19个百分点。

三是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如果说过去银行贷款是看历史、看业绩、看报表,那么当下的科创金融一大趋势,就是看未来、看人才、看技术。

这一变化源自风控体系和评级授信模型的创新。通过持续关注科创企业场景需求,金融产品与企业需求达成“匹配”。

比如农行浙江省分行,针对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阶段,分别打造了“科技e贷”“浙科通”“投联科创贷”三大产品;财通证券在协助企业推荐挂牌、股权激励、保荐上市的同时,为股东提供资产托管、理财咨询等伴随式服务。

扩面提质在增速

进入四季度,随着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的落地,科创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手握不少“好牌”的浙江,更要抢抓窗口期,持续提升科创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壮大耐心资本。

这段时间,耐心资本在浙江动作不断。从5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齐聚杭州,到省“专精特新”母基金完成温州首投,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大军中来。

资本的“脾气”是多样的,有“有耐心”的,也有“急性子”的,后者客观存在,前者值得追求。眼下,浙江要放大五大AIC股权投资基金落地效应,加快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和配套考核评价制度,同时推动基金规模壮大,为科创企业提供配置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的融资服务。

二是推动信息集成和共享。

早在2022年,浙江就出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落实方案》,明确提出要提高信用信息质量,加强数据治理。

得益于数字化技术,近年来,浙江金融机构推出的线上金融服务产品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线上申请、自助办理、“不见面”审批,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完整的金融服务。

把“沉睡”的数据升级成信用价值,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尤为重要。“不仅要继续扩大纳税、水电等传统公共信息共享,还要加大科技公共信息的共享,比如知识产权基础数据、技术交易数据等”。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与本地数据管理、发改、工信、税务、知识产权等部门沟通协作,研究建立科技金融数据共享平台。

三是联动合作,抓紧落地。

金融服务不是单打独斗。眼下,对金融机构而言,须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抢抓窗口期,打通项目企业端信息渠道,让科创企业尽早获得资金支持;对主管机构来说,条件成熟的项目,要尽快推动银行机构尽快完成贷款签约投放。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实施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力争今年四季度科技服务业贷款扩面增速。”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