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经济”到“大满贯” 浙江书写民营经济跃迁样本

2025-10-24 11:17:57 世界浙商

浙江再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张榜单“大满贯”。

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2025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五张榜单,浙江五张榜单数量均拔得头筹,成功卫冕“大满贯”。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之一,是我国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其发展变迁也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挺进的风向标。

从榜单看变化,看到的是浙江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的肌理,是亿万市场主体搏击浪潮的力量,也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造力的注脚。

从彼时的 “草根萌芽” 到如今的 “大满贯加身”,浙江民营经济用一组组硬核数据书写了跃迁发展的样本。

从榜单看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

有人说,只有鸟儿飞不过,没有浙商走不到。如今,600多万浙商纵横国内,200多万浙商遍布全球,实现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做到了“买全球、卖全球”,这成了一条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浙江民营经济的起步探索,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1979年,全国首个专业市场在温州桥头镇建成;1980年,温州章华妹领取全国第一张合法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编号10101);1981年,明确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确立私营经济合法地位,推动“草根创业”,鲁冠球、郑永刚、池幼章等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白手起家的魄力,抓住了机遇。

章华妹展示珍藏的营业执照。潮新闻记者 蒋超 摄

浙江民营企业的实力,也在全国工商联第一次进行民营企业调研时显露。

为了解和掌握大中型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1998年底,全国工商联依托各级工商联,开始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连续开展年度调研。截至1999年4月底,参加调研的企业共463家,在进入前百名企业中,浙江占了20家。

“彼时,浙江人凭借‘四千精神’,从家庭作坊‘前店后厂’起步,用小商品开拓大市场,产业上表现为‘块状经济’的雏形,比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义乌的鸡毛换糖,台州的缝纫机配件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

1982年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来源:新华社

进入21世纪,浙江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1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调研结果显示,营收总额前十位的企业,浙江占5位,分别是万向集团公司、横店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天正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和正泰集团已连续四年位列前十名。

经过十年发展,2010年,浙江民营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500强仍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浙江入围的企业达到180家,成为最大主角。

明文彪说,那时的浙江民营企业扩张非常快,在“规模”和“数量”上达到了全国顶峰,同时,因为市场的扩大,浙江完成了从“作坊经济”向“集群经济”的跃迁,义乌、绍兴、温州等地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

2020年,浙江民营经济进入创新驱动期,逐渐涌现出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高科技企业。2025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中表现亮眼。107家浙企上榜‌,头部企业规模增长,营收千亿级企业达24家。

明文彪说,最近五年,浙江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全球化布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进口替代”转向“自主可控”,从“出口”转向“出海”。

浙江民营企业有点不一样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以“敢闯、敢冒”的开拓精神,点燃了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在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看来,浙江民营企业确实有三点不一样——“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没有实力做的事”。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浙商在外主要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如修鞋、弹棉花以及走街串巷、小商小贩等。

比如,今年首次登上“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缝制设备行业产销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全球化企业,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杰克三兄弟”最开始正是做着别人不愿做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三兄弟从台州出发,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雪原,走乡串户的补鞋,才一步步走向今天。

到了20世纪90年代,浙商开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开始投资当时国内较少涉及的领域,‌进行传统产业升级,并在全国各地建立“浙江村”“温州城”“义乌路”等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化经营模式。

比如,连续27年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中南建设集团,2003年,在传统业务鼎盛期,企业果断跨界动漫产业,中南卡通如今已斩获230余项国际国内奖项,20年蝉联“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完成了从传统建造商向创新驱动型企业的华丽转型升级。

中南卡通人物合家欢 浙江中南集团提供

再比如,北京的大红门。鼎盛时期,约有11万温州人聚集在这个与天安门直线距离大约5公里的地方,从路边摊做起,一度主导了华北地区的服装批发生意。

21世纪初,许多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浙商,转而“做别人没有实力做的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以及中西部地区各地政府争先恐后地招商引资,吸引了浙商的大规模投资,许多浙商得以在这一阶段,成为商业巨头。

杨轶清说,浙江人亲商重商是传统,拼搏奋斗是习惯。“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也许不是浙商特有,但在浙商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给点阳光雨露就能发芽成长。

浙江中南集团总部。

浙江凭啥卫冕“大满贯”?

如果问浙江凭什么卫冕“大满贯”,明文彪认为,是敢为天下先的浙商精神、有为政府的包容与制度供给、社会环境的“尊商重企”氛围以及块状经济孕育的产业集群优势。

这27年,浙江中南集团见证了浙江民营经济从“草根崛起”到“全面领跑”的跃迁过程。“浙江是中南的根,也是我们发展的沃土。”浙江中南控股集团总裁吴伟告诉潮新闻记者,浙江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开放的政府政策和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吴伟认为,更重要的是,浙江人“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深深融入了中南的发展基因。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源于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意识强、企业韧性足,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浙江民营经济持续领跑的核心优势。

“我觉得浙江是最佳选择。”10月22日,陈成猛向记者谈及在湖州工作多年的感受时,仍难掩激动。

陈成猛是已经落户湖州三年的国科炭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2022年来到湖州后,将公司从10个人的团队发展成130余人的科技公司。公司已经历经多轮融资,今年签约年产2000吨多孔炭及200MWh超级电容器项目,正为储能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他说,湖州对企业一直秉承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服务,给了企业很强的获得感。“在服务型政府的帮助下,这里成了公司场地、研发基地、市场拓展的最好选择。”

落户湖州三年的国科炭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 记者 朱高祥 摄

“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务实和理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了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杨轶清认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一起与浙江浓厚的创业文化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了活力四射的浙江经济。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始终视民营经济为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条”,实施“3个70%”“七个不准”等硬核举措,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024年3月1日,《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制度和具体规则,明确各方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职责权限,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法治之力护航企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市场活力+企业韧性’的三重驱动,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吴伟认为,政府营造了公平、开放、高效的发展环境,企业则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自我革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再加上,浙江企业家们传承浙商“四千”精神,普遍具备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共同推动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轶清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能够在各个时期领跑全国,从根本上说是浙江拥有一个有利于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营商环境,也就是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生态系统。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