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稳健“新贵”冒头,浙江民企“三榜第一”的含金量有多高?

2025-09-01 15:41:44 世界浙商

8月28日,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三张榜单新鲜出炉。今年,浙江民企的表现依旧“一骑绝尘”,连续27年拿下入围榜单数量之最。

浙江军团以107家企业登榜,较去年净增1家;109家企业闯进“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0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三张榜上,浙江民企占据了超过1/5的席位,持续霸榜全国首位。

排名靠前的浙江民企“老将”表现持续稳健,今年又一批“新贵”企业冒头冲进榜单,带来十足的惊喜。

浙江民营企业资料图片。图源 新华社

发挥稳定的“老将”们

如果说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那500强企业就是名片上的“种子选手”。

潮新闻记者独家梳理发现,入围2025年榜单中的浙江民企,最显著的核心特质就是一个字:“稳”。

“这份稳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贯穿于行业、区域结构与经济贡献中。”浙江省重点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说。

这107家企业中,排名前十的浙企依次是:阿里巴巴、荣盛控股、吉利控股、恒逸集团、青山控股、海亮集团、天能控股、多弗国际、万向集团、桐昆控股。

相较去年,前九名的“老将”继续稳坐前排。而位于嘉兴桐乡的桐昆控股,凭借超2000亿元的营收位列全国第34名,这家由二代浙商接班的“世界化纤航母”,相比去年上升了6个名次,强势挤进浙企前十。

在穿越周期的艰难时刻,这些千亿级老将们的动作不尽相同,有的坚定主业、有的大胆出海、有的谋求转型,目的都是为了抵御风险、坚定前行,实现稳健发展。

榜单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浙江民企对制造业的坚守与升级。榜单上,有约2/3的入围企业集中在制造业,覆盖9大行业门类,但这些企业早已跳出“传统生产线工厂”的刻板印象。

桐昆控股,就是“大象起舞”的代表。作为一家以化纤制造为主业的传统民企,2020年起率先启动了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让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升级之中。目前,桐昆工厂的自动化率已超过90%,设备数据采集率达到95%,且拥有众多“无人车间”和“黑灯工厂”。

位列全国榜单第60名的传化集团,同样也在开拓崭新赛道,实现多元布局。在坚守化学化工、智能物流等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中,创新布局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目前已经服务和发展创新产业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伏产业、电子芯片、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

“现在的浙江民企500强制造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与推动力量。”杨轶清举例,有些制造型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达1/3甚至一半以上,研发投入占总支出比重甚至超10%,“名义上是制造业,实则早已成为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制造’向‘智造’的深度转型。”

“今年浙江民企入围数量较去年略有增加,行业结构、区域布局也保持稳定。”杨轶清说,民企500强堪称中国民营经济的“国家队”,既是各行业的链主企业,也是地方经济的龙头力量,“他们的稳健表现,在稳经济大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资料图片。图源 新华社

“新贵”崭露头角让人欣喜

今年,又有一批新锐企业崭露头角。

这次民企500强里,添了几张浙企新面孔,比如首次上榜的万向三农,位列第494名。

万向集团大家都不陌生,总部在杭州萧山,连续多年入选榜单,今年排在29名。万向三农是万向集团为发展农业而设立,由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全资控股,深耕种业、植物饮料、海洋食品。

这几年,万向三农可谓多点开花,在远洋渔业、建材、杏仁露等领域走到行业领先,还控股了露露、兔宝宝等品牌及多家上市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达271.98亿元。

在浙江制造业的活跃生态中,也诞生了一批“新贵”。在新能源车成为大势的当下,作为黑马的零跑汽车首次“跑”进榜单,位列414位。

埋头做新能源车近十年的零跑,这两年总算迎来开花结果。2024年,零跑汽车营业收入超321亿元,毛利率为8.4%,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交付新车22万辆,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在欧洲、中东销量也强势增长。

还有首次上榜的杭州青云控股,创建于1996年, 位于萧山著名的“化纤名镇”衙前,一度被称为“纺织新贵”,是一家集化工、化纤产品生产、商贸等为一体的企业。

不论是新面孔,还是老朋友,“总部效应”和“全球布局” 是这些500 强的显著特征。以萧山为例,作为浙江区县中入围民企的 “领头羊”,萧山拥有四五家千亿级民企,但其经营布局早已突破地域限制。

“这些企业的总部扎根浙江、扎根萧山,但大量生产实体、营收来源分布在萧山以外、浙江以外,甚至全球各地。”杨轶清说,这种“总部在浙、布局全球”的模式,既依托了浙江的营商环境优势,也让企业能更灵活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

此外,宁波还有两家低调的企业新上榜,分别是宁波敖晖贸易、宁波力勤资源科技,位于宁波鄞州的力勤资源科技是一家主做镍产品的企业,生产量、贸易量在全球领先,投资足迹涉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头部企业营收增幅明显。营收千亿级以上的企业达24家,较去年又新增3家,分别是菜鸟、卫星控股和华友控股。虽然身处不同赛道,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抢先出海”,在海外建厂、造基建设施、设研发中心,抢占了全球大市场的机遇。

在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市场内卷的环境中,升级出海战略、海外布局拓展,成为了浙企的共同选择。据不完全统计,三张榜单企业在境外投资已覆盖六大洲,其中布局在亚洲(除中国大陆外)47家、欧洲28家、北美洲21家、非洲14家、南美洲和大洋洲各9家。

浙江民营企业。图源 新华社

“三榜第一”的含金量

不仅入围民企500强企业的数量第一,在制造业、服务业榜的上榜企业数量均居首位,这个“大满贯”的桂冠,浙江已经二度摘得。

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这个“三榜第一”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为何浙江民企能保持 “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有升” 的态势,甚至实现 “三榜第一”?杨轶清认为,关键在于 “内外双驱动能” 的持续发力。

从内因来看,浙商 “四千精神” 是核心支撑。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在外部环境越严峻、挑战越突出时,越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杨轶清说,面对困难,浙商们始终以创业精神、奋斗精神主动想办法、破难题,这是浙江民企韧性的根源。

从外因来看,浙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浙江的营商环境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年还在不断‘升级版本’—— 从优化增长动能到调整产业结构,从完善政策体系到构建良好中观生态,每一项努力都在为企业发展铺路。”他表示,正是这种 “内生动力 + 外部保障” 的双重支撑,让浙江民企在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细看这份榜单,在分项数据中,浙江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上也保持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创新的“硬核指标”。

在10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填报的100家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费用2281.17亿元。填报的99家企业中,研发人员平均占比达到11.07%。同时,约2/3的填报企业已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和新能源两大产业涉足企业数量最多。

浙江民企腾飞的一大动力,就是创新驱动。不仅是民企自身的研发投入在增加,还有外部的创新“生态支撑”,如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的基础研究突破,也在反哺民企技术升级。

对浙江这片土壤来说,民营经济已是最大特色。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达到6.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4%,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500强的三张榜单,背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这是浙商浙企实打实干出来的,也与浙江长期厚植营商环境沃土息息相关。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