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当“投行”,如何让宁波诞生更多“独角兽”?
2025-07-24 14:33:24 世界浙商
自年初,富岭股份、肯特催化、天有为3个项目接连登陆A股主板,加上即将在沪市主板上市的技源集团,宁波通商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宁波通商”)近半年收获了4个IPO项目。
在A股市场IPO总体收紧的大环境下,这一“幕后投手”投出了宁波国资“加速度”。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宁波通商定位“制造强市”建设的战略投资者、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引擎”,在优化重组后的两年间,其角色功能日益凸显。
宁波通商控股上市公司宁波精达 企业供图
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至今年6月,宁波通商已累计完成有效投资172亿元,其中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占比超过八成。从多个造车IPO,到荣芯半导体、爱芯元智、时识科技等一批“独角兽”及硬科技项目,投资者阵容里都有其身影。
当下,各级各地国资纷纷入局产投创投,解锁新质生产力,宁波通商是如何用好资本市场“工具箱”,引领当地战新产业布局发展的?又该如何当好“政府投行”角色,耐心“陪跑”宁波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
投出“宁波速度”
事实上,在富岭股份、肯特催化、天有为、技源集团之前,去年,宁波通商就已连获三个造车IPO,其中智驾巨头地平线在港交所鸣锣上市,成为当年港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
持续投资,不仅稳固了汽车制造作为宁波“首位产业”的产业根基,也让外界对宁波打造 “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关注度再次提升。
地平线去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 企业供图
如果从2023年6月宁波市属国企完成优化重组算起,短短两年,宁波通商已经投出8家上市公司。
而在二级市场上,宁波通商入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同样动作频频。不过,有别于上一波国资注入纾困上市民企,这一波国资“下场”,更多则是瞄准了产业上的收并购。
就在上月,宁波精达正式完成对无锡微研100%的股权收购,这是宁波通商自2022年入主上市民企宁波精达之后,再一次借力资本运作,在高端装备产业链上落子布局。
另一家控股企业奇精机械,2024年全年营收超20亿元,同比增长13.11%,当前业绩达到历史高位,同时,凭借“国资资源+高精度零部件+技术生态”三重壁垒,成为机器人赛道国产替代的核心标的。
俨然,资本市场已是宁波国企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从标的的选择上来看,既以宁波市内投资为重,也有市外投资,对此,宁波通商有着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清晰的规划。
“一方面,国企需要通过投资,提高国资收益,持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挥国资的战略引领功能,是地方国有投资平台的主责主业所在。”宁波通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上市公司平台,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并持续强化实控企业的上下游协同效应,提高“制造大市”宁波的产业韧性。
投向“长坡厚雪”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国资做创投亦如此。
去年底,宁波通商与前湾新区共同设立的商创基金向派恩杰投资9500万元,助其完成5亿元的A轮融资,并“以投带引”将派恩杰迁址前湾,为宁波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再添“小巨人”。
派恩杰并非偶然个例。半导体产业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一向也是宁波通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当前,其投资名录里已不乏荣芯半导体、爱芯元智、甬矽电子等全球“独角兽”,还有润华全芯微、隔空科技、识时科技、超晶光电等已完成多轮融资的行业明星项目。
记者关注到,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两大投资主线在内,近两年,宁波通商依托旗下基金矩阵持续加大创投力度,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精细化工、数字产业等均是其潜心布局的赛道。
前阵子,一张酷似真人的机器人“灵动脸”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业内关注,这一炫酷技术正是出自甬江实验室引进的重大人才项目——万有引力。通商基金连投两年累计出资近2亿元,与红杉资本、歌尔股份等知名机构及上市公司,一同投出了这家估值近40亿元的空间计算芯片研发商。
招引项目是手段,培育产业是目的。今年,宁波自主培育企业寰采星,拟投资10亿元建设高世代精密金属掩膜版量产线,目标两年内实现国产化高精度金属掩膜版的大比例产能覆盖。
寰采星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企业供图
寰采星的底气来自技术与资本的双加持。2022年底,通商基金“接力”天使引导基金,注资2000万元参与寰采星B轮融资,这一投资还引来知名机构、长三角地区省级国资、产业方等纷纷跟投、加注。
资本持续助力研发投入,终换来了技术开花。成立6年,寰采星一路打破国外垄断,投建全国首条6代OLED面板高精度掩膜版量产线,拿下国内两大行业龙头的订单,成为全球唯一全品类金属掩膜版量产企业,今年首季度订单破亿元并实现单季度盈利……
从宁波通商的投资偏好中,不难感受到一种风向——引导地方国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持续向国产替代和“下一代技术”靠拢,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与科技创新资源融合。
如何“耐心”又“大胆”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的浪潮下,资本成为驱动“双新融合”的核心引擎,国资“下场”搅动起创投圈、产业圈的一江春水。
具体到宁波,记者关注到,政策层面去年已出台相关实施细则,鼓励政府性和国资基金投资投向制造业,包括对获得市场化基金投资的初创型企业,政府性或国资基金可不超过1:1予以跟投。
年初,宁波市国资委又发布《关于增强国资国企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力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市属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营收收入突破500亿元,有效投资突破500亿元,研发投入突破150亿元”的目标。
万有引力的“灵动脸” 甬江实验室供图
到去年底,通商基金在管和参与的母子基金累计56支,协议总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一张以“母基金+区域基金+行业基金”为核心,涵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到战略投资的全生命周期基金谱系持续扩容。
“有别于市场化投资基金,我们并非单纯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而是更侧重于弥补市场机制在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融资支持不足等缺陷,从更高层次统筹基金回报率与产业长期发展等多维度目标,从而实现多赢。”通商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国资创投趋势走强,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年初杭州“六小龙”震惊全球科技圈,背后杭州资本的“耐心陪跑”,就一度引发各地对于从制度层面培育“耐心资本”的思考。
2023年6月宁波市属国企重组授牌 王鹏 摄
“‘耐心资本’如何在各方呼声中沉淀为推动创新的长期力量,是当下摆在创投行业面前的核心命题。”上述通商基金负责人说,今年3月,宁波通商又新成立了10亿元科创母基金,为千亿级基金矩阵再添“耐心资本”新引擎。眼下,希望能尽快从制度层面来破解国资创投“不愿投、不敢投”问题。
目前,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陆续出台具体条例“松绑”国资创投考核指标,“探路”一级市场容错机制。“这也是国资创投当好‘耐心资本’的一项必要改革。”宁波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
记者了解到,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聚焦基金考核,当前宁波政府正在研究相关容错免责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投募管退”全流程,以突出“耐心资本”的支撑导向,鼓励政府性投资基金和国资投资基金敢投早、肯投小。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