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螺丝的浙产人形机器人上新,它离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

2024-08-29 15:54:26 世界浙商

NAVIAI和小朋友合影

“今年关注机器人的观众比往年多了好多。”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感叹道。8月下旬,她结束了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行程,在现场感受到了现下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狂热。“只要机器人动起来,就有人围观。各种机器人展位上,经常是人满为患,排着长长的队伍。”

在参展期间,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新一代产品——“领航者2号” NAVIAI首次亮相。会打螺丝、听从口令拿不同饮料的NAVIAI,收获了一波“铁杆粉丝”。奇虎360创始人兼CEO周鸿祎和它互动时,就称赞:“耐踢!”“算是展厅里最好看的人形机器人。”

周鸿祎和NAVIAI互动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万物生长、百花齐放的“春天”。未来,人人都能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吗?人形机器人要进一步“进化”,还要闯几道关?近日,潮新闻记者采访了熊蓉,了解关于人形机器人“成长”的二三事。

会打螺丝的机器人,由什么构成?

“你好,请帮我拿一瓶汽水。”“好的。”简短的对话后,NAVIAI转身从满满的货架上,挑选出小朋友需要的汽水,并递到面前。

在创新中心发布的“领航者2号” NAVIAI演示视频中,它能通过两只胳膊协作,操作螺丝刀,将螺丝打进目标孔洞中。工作人员稍微移动目标,它也能重新定位,对准新目标。此外,升级版的NAVIAI可以实现和人一样,“静悄悄”地稳定行走,或保持站立双臂连续动态运动,起到解救“社恐星人”的作用,在公司会议上,对着ppt进行激情演讲。

除了可以初步胜任超级工人、售货员、讲解员的基础工作,进厂子“打工”,熊蓉团队还让NAVIAI学会了很多生活“小事”——比如下棋、泡茶、为客人倒茶水等,完成更具人文关怀的人机交互任务。

NAVIAI打螺丝资料图

NAVIAI打螺丝资料图

熊蓉介绍:“我们的机器人应该是这届机器人大会里,唯一一个全尺寸、全自由度、全功能,并且具有精准技能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不插电能连续工作可长达两小时。”

这里,全尺寸对标人体的设计。按照人类平均身高,1米6至1米9之间的人形机器人,就能被定义为全尺寸机器人。机器人的自由度,则是衡量机器人灵活性的重要指标,意味着它能进行独立运动的方向和程度。拥有6自由度的机器人,一般就指它能在三维空间中做到3个独立方向的直线运动,和3个轴向的旋转运用。全功能指具备多种稳定行走步态、智能移动、智能操作的能力。

身高165cm,体重60kg的“领航者2号” ,身形和现代女性相似,比前一代“领航者一号”稍微长高了10cm。它采用团队自研的轻量化高精度一体化关节,全身具备41个自由度。“这些设计令机器人更拟人、更灵活和稳定,”熊蓉告诉记者,“比如长得更高意味着更广阔的作业空间,而自由度更高,能让机器人做好灵活抓取、工具搬运操作的等动作。”

“躺平从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开始”

NAVIAI十分“类人”,不止体现在外观上。它拥有摄像头眼睛,可以看见自己身处的场景;拥有“大脑”,能够学习和判断。

熊蓉介绍:“除了常规采用大模型进行人机交互、行为规划外,本次更新还重点突破了数据生成、行为决策、底层控制的具身智能技术。比如打螺丝,它可能自己通过网络上进行学习模拟,保证作业的可泛化和精准性,并通过语言-视觉-动作,联合建模,来实现混杂场景下的语义作业保证动物完成的精度和准确性。”

NAVIAI应用场景示意图

在机器人大会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台布置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躺平从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开始。” 熊蓉团队对于“领航者系列”的期许,将不止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也能很好得适应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走进千家万户。

“比如机器人递水、下棋这些功能能让它更具娱乐性。一方面在这个阶段能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它和接触它。在未来,它也能和人建立更加亲密、自然的情感联系作为陪伴型机器人,为消费者提供“类人”的情绪价值,为生活赋能。”熊蓉说道。

而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简单完成的小动作,比如拿饮料、打螺丝,为什么还需要机器人花“大力气”去学习?熊蓉觉得,一个人打一个螺丝,所需要的精力和打上百上千个所需的是不一样的。“在前期对工厂的调研中,数据显示人类会疲劳,也更容易出现漏打、错打的失误行为。但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疲倦地打下去。”

从这方面来说,熊蓉认为,机器人的目标并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补充各行各业匮乏的劳动力。

人形机器人“浙”力量:明年将量产

今年,我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开篇说道,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整机产品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一个梦想,变成钢筋铁骨,升级“大脑”“小脑”,向着商业化、规模化的未来狂奔。2023年底,由熊蓉及团队联合多家知名产业方共建了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旨在集结多方力量,提升自主研发自控实力,在推进整机开发的同时,协同攻克核心零件的研发,并提供应用场景和推广。

“领航者2号”NAVIAI产品参数示意

中心成立8个月以来,“领航者1号”升级为了“领航者2号”。“我们联系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一个初步完整的供应链。位于宁波的生产基地也有望在明年初正式启用,”熊蓉介绍,“届时,我们将量产大约100台左右的人形机器人。”

对于是否人人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熊蓉持客观态度。她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理想情况下,实现这样的场景,预计还需要7年以上。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机器人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制高点,是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的显示点。主要的难点,首先是技术的复杂性,导致整机系统的研制具有很高的挑战性,除了整机,我们还需要融合功能、性能、材料和各个部件。我们对部件提出高要求,就像机器人的关节,我们要求它速度要快,体积要小,重量要轻。高功率密度、足够的智能性、人机交互的信息安全等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大挑战。”熊蓉说道。

(本文图片由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