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响锣鸣!706家浙企拥抱资本市场​

2024-06-23 14:51:06 世界浙商

2004年6月,一家以商人群体名字命名的期刊——《浙商》杂志,在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浙江面世。

20年来,7000多个日与夜,420余册《浙商》杂志,近2000万字,我们以纸墨书香,刻下年轮印迹,勾勒出“新大陆”的地貌,织就一卷跨越时空的浙商“清明上河图”。

《浙商》杂志创刊20年之际,倾情推出典藏版 · 光荣与梦想的故事。

回首20年,我们从科技创新、金融变革、外贸出口等10大维度来书写中国经济波澜壮阔中浙商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推出的是——钟响锣鸣!706家浙企拥抱资本市场

2023年12月,第16届《浙商》年会举行,主会场外,《浙商》杂志记者对话蒲惠智造董事长王克飞时,他说他2024年的目标是产值与科创属性达标,冲击科创板;2024年4月,普华资本迎来20岁生日,《浙商》杂志记者应邀赴约,期间与8位“硬科技”赛道创业者深度对话,在谈及未来规划时,除了科研上的突破,他们不约而同将创业板、科创板的门槛作为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

年轻的浙商群体,正愈来愈热情地拥抱资本市场。

第706声钟响锣鸣

2004年6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内,特别的钟鸣响起,首批8家国内中小型企业股正式挂牌上市,引得全国民营企业为之激荡。

当时虽然距离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已过去十余年,但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存在不少障碍。在《浙商》杂志创刊第二期中曾报道,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保守态度,资料显示,当时占据市场份额80%的国有商业银行,将70%的资金贷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获得不到30%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希冀从资本市场中寻求融资,也依然困难重重,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仅有10%,更遑论以“小狗经济”突出重围的浙江;债券市场则几乎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中小板”的设立,无疑是打破僵局的一束光。

而第一个被光照到的企业家,即是新和成董事长胡柏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柏藩表示:“我们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想上,但资金是最大的瓶颈。现在让我最高兴的是,项目资金来源有了着落,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去干了。”

以此为起点,我们看到,新和成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并在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上,拿下“中国企业百强奖”。

这就是金融活水之于实体经济的意义,而浙商群体向来是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的。

2010年,涪陵榨菜与金字火腿上市,成为彼时商界热议的话题,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榨菜、火腿都能上市,还有什么不能上市呢?甚至有企业家在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自己的企业无法上市,但他预备在其他产业打造出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来。虽只是只言片语,却折射出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拥抱和一个又一个急待放飞的“上市梦”。

《浙商》杂志2011年1月调查数据显示,创业板的启动,极大调起了企业家们的胃口和想象空间,73.8%的企业有上市的愿望,但其中大部分对于具体上市事宜并不明晰,状态仍相对懵懂。

然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次第推出以及北交所开市,随着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立,浙江省“凤凰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迭代,浙商群体离资本市场愈来愈近,浙江上市公司数量节节攀升,节奏也不断加快,从2004年不足百家,到2006年首次迈过100家门槛,再到2016年突破300家,2020年突破500家,2023年突破700家。今年4月,宏鑫科技在深交所举行上市仪式,随着钟声鸣响,浙江迎来第706家上市公司。

走向“进退有度”的成熟

目前,浙江已经成为A股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省份之一,而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浙商资本控制力已远远超出浙江范围,延伸到全球各大资本市场。进入资本时代,愈来愈多的浙商正通过资本市场进入更高层面的布局和竞争。2017年,《浙商》杂志独家制作“浙商资本控制力榜”,第一次勾勒出全球浙商资本版图,持续至今已7年。

而透视这张榜单,马云、郭广昌、李书福等在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的浙商,几乎无一例外,将自己所掌舵的企业带向世界。正如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所说,上市从来不是止步于融资,“上市能通过直接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更是企业按照现代化制度规范化、透明化运作的开始。而现代化制度无论在兼并重组还是在融资中均会展现出其优越性。”

从2018年的8.5万亿元,到2022年的15万亿元,浙商实控上市公司总市值逐年上涨,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

随着不断跟资本市场亲密接触,浙商也走出了纯粹的资本游戏,而是在周期里生出了商业智慧和长期主义。

复星国际创始人郭广昌从前总觉得全世界都是“矿”,他也热衷于到处挖“矿”,但经过周期的打磨后,他愈加精通“舍得”之道。在“2023浙商资本控制力榜”上,郭广昌参股或控股19家上市公司;而在2024年的榜单上,这个数字变成了15家。

郭广昌有“中国巴菲特”之称,亦是浙商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对“别人恐惧我贪婪”当然不陌生,但熟读巴菲特投资圣经的他知道,相比荡气回肠式的英勇,“理性”更难能可贵。

如果说,初入资本江湖的关键是找准时机、强势出击,那么,“老江湖”经久不衰、基业长青的关键则是走向“进退有度”的成熟。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艳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