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范”与“数字化”齐发力,浙江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024-06-03 12:51:37 世界浙商
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在即。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域向更高层次发展。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总数的1/3。
作为今年座谈会的举办地,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近日,记者随媒体采访团走进浙江,近距离感受“浙里”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三角、助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从杭州的数智赋能,到嘉兴的校企合作,再到温州的民营经济,近年来,浙江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方面成果不断,尤其在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信息数据协同等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从杭州、嘉兴、温州等地的一体化实践以及今年的政策供给看,浙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通过科创平台赋能区域协同创新、数字化激活产业新活力等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提升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向新力”,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破局。
加强科技创新协同突破,浙江始终亮出最佳姿态。
今年5月,由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和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浙大智慧绿洲与企业共建的第一家联合研究院。据了解,浙大智慧绿洲和华润三九于今年2月签约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三个多月来,双方已初步完成十余个项目的调研论证。
在毗邻西塘古镇的祥符荡创新中心,校企通力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还在不断上演。
嘉善祥符荡外景
作为嘉善重大科创及产业转化平台,祥符荡创新中心自启用以来,已建成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示范区(嘉善)企业交流服务基地、竹小汇“双碳”聚落等标志性项目,引进的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实验室和嘉善复旦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已投入运行。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中心累计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项目11个,与日善电脑(嘉善)、华润三九等14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合作经费超1.4亿元。“张伯礼院士领衔的浙大未来健康实验室也落户于此,围绕智慧生态、系统免疫、未来中医药等方向开展研究。在健康产品领域,目前浙大未来健康实验室的合作伙伴主要是上海、江苏的企业。而针对未来产业,浙江大学在上海张江建立了一个科创飞地,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和上海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来推动项目的孵化。”
科技创新“拥抱”成果转化的案例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角研究院”)也并不鲜见。
在长三角研究院的特色展厅内,一张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智能电动床引人关注,这是长三角研究院与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该产品一面世便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产品诞生的背后是一次“产创融合”的典型实践——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与麒盛科技合作成立科技研发团队,联建健康睡眠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此后,长三角研究院和该公司共同组建了麒盛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将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成果在睡眠健康应用场景落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长三角自由流动,区域间产业协同效应增加,今年1月底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自2018年以来年均增长11.17%;产业“新成色”越来越重,2023年,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分别达3/5、1/3、1/3。
随着各类创新载体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祥符荡创新中心等平台的科教优势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产力优势,对嘉善乃至临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嘉善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嘉善四大科研平台集聚科研人员近千人,院士往来嘉善80人次。截至目前,嘉善自主培育国家级高端人才48人,省级高端人才58人。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潮头初现,在长三角这个“全球工厂”,繁荣多元的实体产业体系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业态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沃土。
坐落于杭州萧山区的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以下简称“能力中心”)自两年前启用以来,便致力于辐射服务长三角,打造成为制造业数字化使能和赋能策源地。
步入能力中心一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智能大屏,接入了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地图、“化纤大脑”等8个省级“产业大脑”,以及杰牌传动等8家省级“未来工厂”。
在距离能力中心不到5公里的“中国数谷”内,“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正在不断释放,激活产业升级新活力。
“基于‘三数一链’框架体系,‘中国数谷’已率先实现首个数联网枢纽节点建设部署,并与上海节点实现异地节点间的组网测试,推动实现长三角数据资源地图汇聚、数据价值搜索引擎、智能供需撮合。”“中国数谷”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数一链”的框架体系已在金融、生物医药、多媒体等行业的6个场景中应用。
中国数谷展厅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中国数谷”将以“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数据要素“改革沙盒”,加快落地一系列专项政策,推动长三角跨域联动建设数联网基础设施,复制组网经验,形成区域数据联动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指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已引领全国,但区域间在数据流通、算力匹配、资源配置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看,无论是能力中心还是“中国数谷”,都将成为杭州及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提高信息数据协同水平、提升区域数实融合能级的抓手。
记者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共同布局实施8个攻关项目。下一步还将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共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此次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发布首批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意在通过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深度合作,联合攻关前沿“硬科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长三角地区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此外,今年的座谈会还有一个亮点是,将首次在长三角“朋友圈”的最南端——温州市召开。
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温州列入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当时,温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将以此为契机,加快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三城市两枢纽”,即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联动海西区重要节点枢纽。
其中,“枝繁叶茂”的民营经济是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最大优势。近年来,以正泰集团为代表的温商企业扎根温州,同时把藤蔓充分向外延伸,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了更大发展。今年一月,零点有数营商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长三角民营企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报告》显示,2019至2023年,温州的省内联系逐步加强,与沪苏皖联系相对增强。从资金流动总量来看,温州民企吸纳上海的投资占比明显较高。
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企业也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上游产业链延伸,形成更具创新力的产业链,进一步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来源:《浙商》杂志 见习记者 林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