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带头人丨陈红炳:用匠心与创新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4-04-15 09:45:14 世界浙商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茶季,余杭径山漫山的茶园里散发着浓郁的春日气息,温润的水汽里氤氲着茶叶的新绿,涤荡着幽幽茶香在天地间飘散。记者走进径山茶园,来探寻茶人茶企如何牢牢端好手中这杯“共富茶”。
守一份匠心,制一杯好茶,传一种文化。
云顶农庄位于黄湖镇赐璧村牌头山,放眼望去全是青翠欲滴的茶树,迎面吹来的清新空气里都带着淡淡的茶香,带着春天独有的味道。“这是刚刚炒制而成的径山茶,我们一起来品品。” 云顶农庄负责人、国家一级评茶师、2021年余杭工匠陈红炳热情地招呼大家品茶。据陈红炳介绍,径山茶外形细嫩,卷曲显毫,色泽翠绿鲜活, 冲泡后汤色嫩绿莹亮,滋味鲜爽,自带花香果香。
守匠心,做好茶
在陈红炳的记忆中,爷爷那一辈就已经开始种茶、制茶,代代相传。只是在他的梦想里,除了传承茶艺,还有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农庄。经过20多年的精心打磨,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科技研发、创意文化、研学旅游等服务于一体的径山茶农业园区——云顶农庄带着其独有的特色展现在大家眼前。
作为一名余杭工匠,陈红炳重视品质,他认为不管是经营农庄还是“做茶”都需要一颗匠心,这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态度。“工匠精神在于精益求精,一个产品品质的好坏可以看出背后制造者的品格。我对茶的品质把控是非常严格的,每一年都要求自己把茶的品质做到顶尖,如果还停留在原地满足于当下很容易被他人超越,时代发展变化之快让我时刻保持着危机感。” 陈红炳在“茶”这门事业上,始终保持着对制茶的热爱以及“做好茶”的初心。
对于径山茶的推广,陈红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推广要有底气,不能急于求成,要把产品先稳定下来再去推广,因为推广本身是简单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好体现在哪里,是否得到业内专家、客户的认可。“如果技术没有成熟,急于去推广,别人跟着学也会受到影响,这份责任谁来承担?”陈红炳不仅将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抗在肩上,更将造福天下茶人的责任根植于心。在他质朴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属于茶人的坚定与温暖。
要经济富裕,更要精神富裕
陈红炳的茶园面积达325亩,年产量在2000公斤到2500公斤。由于2023年没有严重的干旱和虫灾,总体天气适合茶树的生长,他预计今年茶叶涨势、产量比往年更好。
“采茶是个技术活,没有经过培训是干不了的,尤其是头采茶,还得要专业的采茶工。”每年春茶季,陈红炳都会请一大批采茶工入住云顶农庄,他把这群采茶工比作“春天的小燕子”,他们带来丰收,带来好运。由于本地人生活条件比较富足,辛苦的采茶工作不愿意从事,陈红炳需要从外地大量地聘请采茶工,也增加了许多成本。但陈红炳愿意尽自己所能提高采茶工人的工钱,用心提供细致周到的安排,包车接送、提供住宿、伙食、技能培训等,只为让他们安心采茶、快乐采茶。
在陈红炳看来,带给这群小燕子经济富裕只是基本层面,他要带给他们深层的精神富裕。“每一个人都有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我希望他们远道而来可以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比如爬上山唱唱歌、在美丽的茶园里跳跳舞拍拍照,释放压力,放松精神,他们只是来径山度了个假,顺便把钱赚了,还能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的采茶才幸福。”陈红炳言语间透露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农庄的规划上,陈红炳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茶文化公园、一方茶文化旅游基地、一处茶树种质资源库,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径山茶赋予的千年文化优势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优势吸引更多人前来考察交流。在农庄,大家可以感受青山绿水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采茶带来的乐趣以及学习茶礼、接触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启迪。值得一提的是,陈红炳大胆尝试,将径山茶文化与盆景艺术相结合,丰富了径山茶产业链,也为农庄增添了一处独特的风景。
在共富之路上,陈红炳有着传统和底蕴的加持,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坚守,他坚持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用匠心与创新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