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域高原浇灌希望的花朵 | 援青记·2023跨越山海
2024-01-03 09:08:58 世界浙商
从秀丽的西子湖畔,到苍茫的瀚海戈壁,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隔2500多公里漫漫长路,相距3000米海拔落差,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
今年,是浙江省对口援青的第13年。13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创新实践对口支援海西州。
2023年,借着杭州亚运会契机,浙江援青“再升级”,促进浙青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发展浙青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兄弟友谊。
时至岁末,本刊特别推出年度策划——“援青记·2023跨越山海”系列融媒体报道,以记录浙江援青干部一年来为海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力量”,谱写“浙青一家亲”民族团结颂歌的故事。
教育是民生之本。改变面貌,根本要靠教育。
广大浙江援青教师扎根海西育桃李,架起了浙青两地人民互动交流的“连心桥”。教育援青,也在海西大地开花结果——海西州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组团“拓荒”精准发力,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凝聚“满天星”,成就“一团火”。多年来,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组团式”帮扶队伍活跃在海西大地上,持之以恒地推动着海西州各级各类学校与浙江省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搭建学习借鉴和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为海西州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探索出一条精准高效的“组团式”帮扶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浙江省对接12所重点中高职院校“10+2”组团帮扶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5所重点中学“5+1”组团帮扶海西州高级中学,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品质教育打造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有力提升了海西州院校办学水平。
浙江先后派出援青人才担任学校校长、副校长等职务,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打造“品质州高”等先进理念及具体做法,发挥利用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优势,着力推动海西课程改革,助力海西州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机电专业2名教师带领4名学生,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项目集训,柴院机电专业师生组建2支队伍,参加2022年度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其中《枸杞原浆理瓶设备组装调试》作品获得国赛二等奖。
加大异地办班和对口招生力度,今年新增118人规模动漫设计、护理和会计专业异地办班,协调浙江高校招收海西毕业生增至65人,今年海西在浙异地班高考一段上线率达100%。
“智”“志”双扶,促进教师理念更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海西,来自浙江省的教育帮扶团队拧成一股绳,倾尽所能传道授业,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输送到师生们的心田,增强了当地教师跟上时代脚步的信心。
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援青培训班23期,培训教师1120人次;邀请浙江省共35批次专家名师组团式赴海西开展专家讲座、公开课、示范课等多形式送教活动,受益师生6000余人;浙江省累计选派66名教育干部人才赴海西对口支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海西州50余名骨干教师赴浙江有关学校跟岗学习,开阔了教师视野,促进了理念升级,打造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理念新、能力强”的本地教师队伍。
5月,浙江省教育厅专家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开展“小组团”式帮扶。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吕立峰为教师作专题讲座,在对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解读的同时,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海西州教师“现场改课”。活动通过听评课、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拓宽了海西州教师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课堂变革的思考,让他们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收获,真正起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在德令哈市第二中学任教的援青教师郑良表示:“作为浙江教育援青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我将继续发扬‘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的精神,为海西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周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