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里的浙商信心
2023-03-13 12:07:08 世界浙商
我们总说,信心比黄金重要。经历了承压的2022年,企业在新的一年收获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房地产、平台经济相关政策转向,千团万企出海抢订单……像是黑夜被撕开一道口子,光涌进来。
信心挫伤
需“鸡尾酒疗法”
黎明前的黑夜太晦暗、太漫长,企业家的信心难免受到挫伤。
在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记者有幸与多位浙商以及关注浙商的人大代表促膝长谈,听到了很多声音,振奋的、理性的、犹疑的、复杂的……
省人大代表、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是从改革开放之初走过来的老一辈浙商,他回忆起创业伊始,难掩澎湃:“每天激情燃烧,对明天充满憧憬和向往。”
这也是早年间,多数民营企业家的状态——困难重重,不改斗志昂扬。中国民营经济的活力也正是从这种昂扬中来。
然而如今,这种昂扬很少见到了。就像两会期间《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出台等积极信号频传,但面向2023年,浙商怀抱的仍是期待与审慎叠加的复杂情绪;就像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现,如今不少企业家都变得“通透”,他们仍会兢兢业业地做生意,当景气好的时候,仍会到处找项目、谈投资,但他们会“适可而止”,会畏惧求存,会惜力,会留后路,会随时准备撤出战场。
起落沉浮,浪潮退去,挫伤的信心当如何恢复?浙商的光荣与梦想又当如何寻回?
外行看热闹时,总将过去三年民营企业的坎坷都归咎于疫情,误以为疫情之霾散去,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甚至有少部分民营企业家也如此认为。其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只是一剂催化剂。让经济重回正轨,让信心再度复苏,不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一副药就能解决的,还需“鸡尾酒疗法”(即三种或三种以上混合药物疗法)。
显然,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世界浙商大会、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到浙江省两会,有关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的论述很多,具体举措也很多。在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尤甚,包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等。
汪力成形容自己读完政府工作报告像是吃了一粒“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以前的思考和判断。然而,正如他与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周华富的共识:“政策、营商环境都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归根结底,民企的信心、底气还是来自自己的实力,来自创新。
就像省人大代表、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邹华说的那样:“人勤春来早,接下来该是我们企业心无旁骛、躬身入局,加足马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了。”
“站在月球看地球”
民营企业发展逻辑改变
当然,之于经济发展而言,复苏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恢复信心也需要时间。但这未必是坏事。
如今,承担着中流砥柱作用的民营企业家多是从2000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一路所见繁花着锦,不是没有过创业的困苦艰难,但国内的大环境像是巨轮在晴朗顺风的海上疾驰,连带着巨轮上的人所见俱是阳光灿烂。杠杆撬动之下,企业愈大,机会愈多,扩张节奏愈快,意气风发。
然而2022年,或者说疫情三年,逆向的风猛扑而来,国内国际的“黑天鹅”“灰犀牛”连番上阵,昔日鼓胀的信心被重击,但底线思维也就此建立。高杠杆扩张的时代已经落幕,进入新阶段,记者听到越来越多的浙商的共识是长期主义。
“如果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例如从2050年回看,或许之于企业而言,这一轮承压也是好事。”汪力成如是说。
就像站在月球看地球,从远处看,我们的全世界也不过是一颗蔚蓝色的小球。而过去一段时间浙商所经历的崎岖,倘若以长期主义视角来看,或许也只是一块磨刀石。大浪淘沙是自然规律,活下来的企业注定会更强大,也会因为底线思维活得更长久。
“任何一家企业,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在冬天到来之前,必须先准备好过冬的棉袄。当浙商有了这种危机感,每每激流勇进时,都能给自己画好一条底线,留住“三发子弹”,才有机会成长为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