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新精神到底是什么?看看大家都怎么说

2021-06-07 13:47:16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网讯11月26日 (记者 吴美花) 自马云、郭广昌等知名浙商在上海热议“浙商新精神”之后,关于这个话题的热度仍在持续。本刊趁热作了一次“大讨论”,以知名浙商精彩观点为选项组成一份调查问卷,以此判断读者更认同哪一种观点。

问卷显示:有26%的读者认同马云,认为“浙商新精神”虽然不容易定义,但一定是愿景驱动的。其次有16%的观点认同南存辉,认为经典的东西不能丢,不能丢的是实质;但是也要舍弃一些东西,比如路径依赖。同时,有13%的读者赞同郭广昌与郑永刚,巧合的是这两位浙商的观点也相对接近,认为全球化视野是“浙商新精神”的必要元素。

浙商精神为何一再求“新”?

这并不是第一次探讨“浙商新精神”,在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对浙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扬“新四千精神”作了高度评价。

当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浙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过度依赖工业、过度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结构性弊端,必须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被提炼为“浙商新精神”。

这一“浙商新精神”在原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基础上延伸了浙商 从草根走向国际,从创业走向创新的重要内涵。当时的“新四千精神”被视为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正在危机中爬坡过坎的浙江企业的新坐标。

次年也就是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后7年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浙商企业在这过程中更是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年营收不到39亿元的阿里巴巴,年营收已于去年跨过了千亿级别;吉利在2010年收购了沃尔沃,于2012年成为首家登顶“浙商全国500强榜单”千亿阵营的企业。

与七年前相比,无论是全球经济格局还是浙商群体均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它们似乎又在呼唤一种“浙商新精神”的到来,以此引导这一群体以新体量、新业态、新模式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

“四千精神”不够用了?

“与同期全国私营企业主的平均指标相比,浙商的草根化色彩更鲜明:1994年,浙江私营经济主要指标已经排名全国前列,但浙商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提供的数据,当时的高学历段浙商比全国平均低了1/3左右。

杨轶清认为,在草创阶段,这些人群恰恰是机会成本最低,同时也是具有丰富“企业家知识和企业家精神”的群体。所以,浙商集体创造了先发优势和文化优势。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浙商创业之初和成功之时的很多条件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

“四千精神,是典型的浙商精神。但如果当下的浙商精神,仅用‘四千精神’来概括就可能不够全面。”杨轶清解释,“四千精神”的核心是“肯吃苦”,从长远来说,把浙商精神简单地归结为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浙江省工商联原巡视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用8个词扩展了过去的“四千精神”的内涵:吃苦耐劳、勤奋敬业;聪明灵活、善抓商机;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实诚信,义利并重。他认为这些是浙商群体的最大特点,但眼下的浙商除了在传承上述精神的基础上,应该拥有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以及与时俱进的思维。

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也曾表示,“现在光提敢闯敢冒,光提吃苦耐劳是不够的,必须要实现有效的精神转换。”他指出,浙商的富,要变成贵;野,要变成雅;躁,要变成静;巧,要变成信(取巧要变成取信)。

不过浙商群体的平均学历也在逐年提高,高学历、海归、高科技,成为新一代浙商与二代浙商的金名片。从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到宏胜饮料集团总裁宗馥莉,再到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权杖的美特斯邦威新任董事长胡佳佳均是在海外接受过优良教育的二代接班人。

“全球视野”几乎是普通认知

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被万众期待的“浙商新精神”最后并未得到马云的总结。 “浙商新精神,我觉得很难定义。”他认为,浙商精神不是谁下定义出来的,而是经过实践摸索以后,由后人总结出来的精神。“孩子们会给我们总结的。”但他相信真正的“浙商新精神”一定是愿景驱动的。

而这种愿景驱动最明显的是来自于全球化,浙商与浙商观察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中国商人、中国浙商必须去全世界参与竞赛,而不是参与争资源、争钱。”马云强调,浙商群体必须给别人创造价值,必须给别的国家带去税收,带去东方文明。只有这样,浙商才能从昨天的全国化真正变成全球化。”

“现在企业的生存状态都跟全球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只有放眼全球才能持续发展。”郑明治认为,全球视野是“浙商新精神”内涵中的首要元素。仅次于全球视野的是持续创新,新形势、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都要求浙商群体能持续创新、善于学习。“通过书本学、互联网学的同时,新一代浙商要跟老一代浙商学,老一代浙商也要向新一代浙商学。”

与此同时,在郑明治看来,坚守实业、不忘匠心、抵挡诱惑的坚守精神以及对员工、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精神也需要在“浙商新精神”中得到重点体现。他将上述元素熔炼为12个字“看全球、勇创新、敢担当、守匠心。”

杨轶清很早就思考过“浙商DNA”的问题。他分别考虑过四组“字”:敢、信、XIN(新、心)、HE(合、和)。第一个字“敢”,意指敢闯敢干,敢闯红灯。“不过设置的‘红灯’不合理时,闯是优点;但一旦‘红灯’是合理的,闯就是不对的。”第二个字“信”,意指诚信。第三个字可以是“新”,也可以是“心”,前者意指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后者意指心态、心灵。第四个字可以是“合”,也可以是“和”,前者意指全球联合、全球整合,后者意指要做到自身的心态平和、家庭和睦,也要促进社会和平。

如果用一个字来代表“浙商新精神”,杨轶清选择了用“HE”。“XIN,更多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HE,更能代表一种精神。”